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但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体系并不很多。所谓世界性的哲学体系,是指其哲学思想并不只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被较多国家的人民所接受。
迄今为止,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体系可能主要有以下四种:(1)佛教哲学;(2)伊斯兰教哲学(或阿拉伯哲学);(3)西方哲学(包括基督教哲学的部分思想);(4)中国哲学(以儒学为主,虽然儒学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哲学)。
一、关于宗教性的哲学体系
佛教哲学与伊斯兰教哲学,都属于宗教性哲学。宗教与哲学的基本区别在于:宗教是依靠信仰的,而哲学是依靠理性的。
宗教的各种教义,来自宗教的经典(如《圣经》、《古兰经》、各种佛经等),信徒们并不是通过自己的理性来相信或承认这些教义,而是依靠信仰。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提出“因信得知”,意思就是:信徒们得到各种知识或理念的基本方法,不是别的,而是信仰。
为什么会有宗教哲学?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由于理性思维是人类的本性,为了使更多的人信奉某种宗教,宗教的教义也需要有一定的理性的论证;或者借助于一些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或理论。例如欧洲中世纪时,奥古斯丁借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基督教的教义;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来论证基督教的教义。他们两位是最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
(二)某些宗教的教义中,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哲学。
在各种宗教哲学中,佛教的哲学性比较强。佛教是不承认有救世主的。佛教的菩萨,并不是天上的神或上帝,而是人间觉悟最高的人。
佛教在认识论方面达到较高水准。佛教中的“唯识论”就是论述人的认识问题的。唯识论,是于公元3—4世纪时由无著、世亲创建的;中国唐朝时,玄奘(602—664)所宣讲的主要是唯识论。唯识论提出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前五者是人的感觉能力;“意”指人的理性思维;“末那”又称“我识”,指对从自我的过去到未来的思维;阿赖耶,又称“藏识”,是指人的各种知识的累积能力。可见,佛教认识论的内容是丰富而比较完整的。
伊斯兰教哲学与阿拉伯哲学是密切关联的,是阿拉伯民族所创建的哲学体系。伊斯兰教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兰经》的论证;但是,在伊斯兰教哲学或阿拉伯哲学中,有较多的自然哲学的研究,达到较高水平。
应当提到的是: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和翻译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伊斯兰教哲学在探讨伊斯兰教教义的基础上,吸收古希腊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成果,借助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证,将知识与信仰结合起来。
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依本·路西德(1126—1198)提出“双重真理”的理论,认为:哲学知识与宗教知识都是真理,并将哲学真理置于宗教真理之上。
综上所述,伊斯兰教哲学、佛教哲学都属于宗教性的哲学体系。虽然它们具有一定有价值的、理性的哲学内涵,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是为所属宗教的教义的论证而服务,因此,它们都还不能说是独立的、系统的、理性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两个独立于宗教的世界性哲学体系
世界上,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合乎人类的理性思维的、独立于宗教信仰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的哲学体系,只有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两大类。
这两种哲学体系的完整性体现于:它们都包含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哲学、情感哲学(爱哲学)等。
这两种哲学体系的系统性体现于:
中国哲学从周代初期的《易经》肇始,是在约公元前1000年。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代表人物;经过汉代的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到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直到以熊十力、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中国哲学,是系统性地继承与发展的。
西方哲学从以泰勒斯(前624—前546年)为代表的自然哲学肇始,包括古希腊三位杰出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后的哲学家洛克、巴克莱、休谟、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到现代的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也是系统性地继承与发展的。
这两种哲学体系,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过宗教的影响,吸收了宗教的某些优质的思想要素,但是,它们都是独立于宗教的。它们都不为任何宗教的教义服务,它们完全建立在人类的理性思维之上。
它们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中国哲学(以儒学为代表)不仅为中国所接受,也为亚洲许多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以及全世界的华人所接受。
西方哲学不仅为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西方国家所接受,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被人们广泛学习。
三、中西哲学思想的主要区别
对于这两种世界性的哲学体系的比较,在中国自20世纪以来有较多研究。
梁启超、胡适、梁漱溟等都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先驱者。1923—1924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也包含有中西哲学比较的内涵。这方面的历史将在下一章中较详细地介绍。
本节的任务是要用最简洁的文字与方式来概括中西哲学的差别,以便讨论中西两大哲学体系的形成背景。
为此,笔者参考徐行言的《中西文化比较》、贺毅主编的《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概述,而以笔者自己的观点为主,以表格的形式来归纳中西两大哲学体系的主要区别,见表1-1。
表1-1 中西两大哲学体系的主要区别
续表
当然,本书所关注的,主要并不是这两种哲学体系的差异性,而是更关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以及两者综合的可能性问题。
以上两大哲学体系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将在本书第五到第十一章中详细地论述。
在分别论述这两种哲学体系的具体的思想内涵之前,有必要分析这两种哲学体系在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形成背景。只有深入认识不同哲学体系形成的多方面背景,才能对各哲学体系中的基本理念有深刻的理解。这是以下两章要论述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