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智结构及其他

心智结构及其他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人的需要和心智结构左图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图式,右图为我提出的需要关系理论图式。相应地,人的心智结构由四个方面组成:身体、智能、心灵和精神。哲学智慧必定涉及对正义的思考,涉及对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安排的思考。哲学智慧是一种战略性智慧。

1.人的需要和心智结构

左图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图式,右图为我提出的需要关系理论图式。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比,需要关系理论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层级递进关系,而是一种并行递进的关系。各层次需要相互间不构成冲突,而形成并行关系,兼容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按照我提出的人的需要平行理论。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不是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条件。属于身体的八戒那样的色欲(酒囊饭袋)之乐,并不相悖于属于精神的唐僧那样的大彻大悟之喜。既然一个需要与另一个需要的关系是并行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这从根本上取消了需要的层次高低区分。

它也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人性善或人性恶的争论,提出了一种人性成长理论和自我完善理论,强调人性成长和自我完善是一个永远进行着的过程。这样的人性结构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塞亚·伯林提出的“善”与“善”的多元价值冲突问题,为良好的社会制度安排提供了哲学论证。

于是,人的能力开发,只存在程度差异,不存在性质差异。这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论证。就像在《西游记》中那样,我们虽然不一定达到八戒那样快乐,沙僧那样善良,悟空那样聪明,唐僧那样觉悟,但是我们与他们的差异,只是程度的差异,而不是本质的不同。

2.人的四种能力

寻求身体快乐的能力;寻求心智聪明的能力;寻求心灵幸福的能力;寻求精神觉悟的能力。

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培育在身体中寻找各种快乐。

培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方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讲实事求是,又讲变通创新。这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旨在养成一种学术专业技能(academic skill)。

在面临艰难险阻时被激发起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明和创造出伟大的科学艺术作品,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给人类生活以美好享受的能力,一种创造力(creative skill)。

在面临困难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坦诚友善,愿意协商和合作,具有契约精神,遵守承诺和约定,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人格尊严和专有权利,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等品格。这是一种社会交往和沟通的能力(social skill),也是一种领导力(leadership)。

根据人的需要关系理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身体、智能、心灵和精神的统一体。一个完整的有机组织只是人的不同功能的变体。相应地,人的心智结构由四个方面组成:身体、智能、心灵和精神。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哲学智慧的特点

哲学是以自我为核心,又不断超越自我的事业。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怀自我,治疗自我,想象自我。以自我为核心来和世界宇宙发生最基本的关系。

哲学智慧必定涉及对正义的思考,涉及对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安排的思考。哲学智慧是哲学家在思考哲学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智慧。

哲学智慧是一种原创性智慧。哲学家的存在主要是一种思想存在。只有通过创造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使自己的哲学显得与众不同,在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体现哲学家的创造性价值。

哲学智慧是一种战略性智慧。

哲学家是理论战略家。哲学要求人们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和谐的、同情的、富于想象力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智慧在哲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常识(Common sense)人们都具备,知识(Know ledge)通过学习就能获得,卓识普通人很少具备。偏见较容易被改造(对应常识),谬见难以改造(对应知识),主见是个人的独特见解,与卓识相关。主见有可能是偏见,有可能是谬见,但是必须是个人的看法。多数人生活在知识和谬见中间。对现实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进行质疑,进而提升。

卓识需要超越常识和知识,主见需要提防偏见和谬见。它们需要哲学智慧的帮助。比如,以今天中国基础教育为例。社会上流行有关基础教育的三大谎言,必须一一予以戮穿:一是“人生不应输在起跑线上”;二是“教育要趁早”;三是“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多开发多受益”。受到三大谎言的误导,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给孩子教育以大投入、早投入,把教育当成一场人生大赌博,把子女逼上了绝路。实际上,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起跑线。一些家长却非要其孩子从幼儿园或小学开始,就开展马拉松式的人生长跑,牺牲了孩子的童年和少年,牺牲了家庭幸福,尽管偶尔有来自学校或社会的些许称赞。但是以输赢的赌徒心态来看教育,从一开始就把教育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4.减法智慧

哲学具有批判性智慧、建设性智慧、治疗性智慧、想象性智慧。其中,建设性智慧和想象性智慧,是哲学家所谓的“加法”智慧;批判性智慧和治疗性智慧是“减法”智慧。在某些情况下,执著是一种错误,坚持也不值得赞许。“退一步海阔天空”。“治大国若烹小鲜”,“过犹不及”。“完满不是目标,而是陷阱”。减法智慧的关键是,你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你的问题,你不应当试着去解决,而应当试着去放弃。人生不必十全十美,事业不必十全十美,爱情也不必十全十美。人不必追求完美无缺,而是更多地接受世界的缺陷,社会的缺陷,人的缺陷。

5.学习哲学的目标

哲学的目标也就是人的目标,是人的在世存在要实现的目标。哲学智慧就是教导人如何去实现那些目标的智慧。

第一目标:认识外面的世界。从“认识眼前事物”到“认识宇宙万物”。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把握世界运作和存在的方式。

第二目标:实现自我认识。从“认识你自己”到“认识所有生命”,认清人的本质,认清人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

第三目标:实现自我关怀。从“关心你自己”到“关心所有的人”,认清人的需要,认清哪些东西是人应当追求的东西,是人应当去建立的东西。

第四目标:实现自我治疗。从“治疗你自己”到“治疗所有的心智”,控制人的“七情六欲”,探讨一种“治疗性”哲学智慧。与前面不同的是,它使用的方法不是建构,而是化解。

第五目标:实现自我想象。从“想象你自己”到“想象所有的事物”,人以虚拟的方式,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呈现,把虚拟世界尤其是隐喻世界当做人的存在的本质方面。

6.哲学与爱情:以贝特兰·罗素为例

罗素无疑是20世纪伟大的天才哲学家。在哲学上,罗素克服欧洲大陆哲学艰涩、隐晦、含混、朦胧的语言风格,提倡清楚、明白、简洁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影响了整个20世纪。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所有哲学学习者的入门书,罗素的散文入选标准英文教材,他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开辟了当代数学研究新领域。除了罗素,在当代学术界,谁都做不到同时在哲学、数学、文学三大领域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

那么,作为天才的哲学家,罗素的生平事迹又如何呢?透过《罗素自传》,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罗素非常生活的一面。比如,罗素在其中对他的爱情生活着墨较多:“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21]罗素曾经为了与第一任妻子艾丽丝结婚,为了爱情而不惜与家庭决裂,甚至愿意放弃生育下一代。罗素在自传中提到了影响他生活的多位女性:与他保持多年恋情的奥托兰、在牛津邂逅的爱好文学的无名女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和平主义者康斯坦丝·马勒森夫人、学生多萝·萝林奇、与罗素一起访问中国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多拉小姐、美国布林·莫尔学院教员伊丝迪,等等。这些罗曼史娓娓道来,极富浪漫气息。

罗素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这在他与怀特海一家的关系中得到了清晰表露。罗素在哲学界的名声始于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遗憾的是,他和怀特海花了10年完成的《数学原理》在出版上并不顺利,他们要各自倒贴50英镑才能出版,那倒贴部分很可能由罗素私自承担了下来。而他并不富有,主要靠写作维持家用。在同怀特海合作《数学原理》时,罗素曾私下接济怀特海一家:“我捐出了我能得到的所有资金,有一部分甚至是借的。”[22]罗素把这个秘密一直守护到1952年。

罗素曾目睹怀特海妻子一次非同寻常的病痛,“痛苦之墙似乎把她和一切人、事隔开,突然间每个人灵魂的孤独感让我受不了……我突然感到脚下的地面坍塌了,觉得自己落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23]这件事改变了罗素,使他变成了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它使罗素看到,除了数学推崇的“精确性和分析”以外,他还应当关注人的神秘情感,比如对孩子的爱,对弱者的关切。这种关切不可能依靠数学,而只能依靠哲学或文学,依靠直接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从此以后,虽然因此几次被投进监狱,但他仍不改变自己的和平主义信念,而那个信念的核心是对人类、对弱者的同情心。由于罗素在社会活动中时时表现并且实践他对普通民众、人类苦难的关切和同情,像杜威和萨特一样,罗素成为20世纪的良心。

讲到罗素哲学,便不可不提到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因罗素的积极提携才得以脱颖而出。一战前夕,青年维特根斯坦在友人引荐下到剑桥三一学院师从罗素学习数学原理,罗素一见之下视为天才。罗素曾经抱怨维特根斯坦经常夜半时分来找他,“像一头野兽在我的房间踱来踱去,踱上三个钟头,烦躁不安。”[24]有一天维特根斯坦又来找罗素,问罗素自己是不是一个白痴。罗素问他是什么意思。维特根斯坦说,如果自己是白痴,就去开飞机,如果不是白痴,就去研究哲学。罗素便要他写点哲学文字试一试。维特根斯坦果然写了一篇哲学论文交给罗素。罗素只读了第一句话便断定维特根斯坦是个难得的天才。罗素还就此事认真地问过同事G.E.穆尔。穆尔说维特根斯坦是一块研究哲学的料,其理由竟然是:“因为他对我讲的课似乎困惑不解,而从来没有另一个人是这样的。”[25]罗素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第一个读者。1919年圣诞节,罗素同维特根斯坦在荷兰海牙用一个星期时间“逐行地讨论了”那本书。[26]可以肯定,是罗素发现了20世纪的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总而言之,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对智慧的追求,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罗素的一生。在我看来,罗素之所以最终能够成为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最根本的一点是,罗素哲学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在总体上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是同一的。罗素就是哲学。罗素的生活,是真正哲学家的生活。

参考书目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罗素:《罗素自传》,第一卷,胡作玄、赵慧琪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二卷,陈启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三卷,徐弈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郑一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注释】

[1]Plato,the Republic of Plato,the Third Edition,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Introduction,Analysis,Marginal Analysis,and Index by B.Jowett.Ox 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1888,p.15.

[2]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34页。

[3]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4~45页。

[4]Plato,the Republic of Plato,the Third Edition,p.36~37.

[5]鉴于苏格拉底和格拉孔就“善”和“正义”进行的上面几段对话与现有中文译本出入较大,我进行了重译并附上关键术语。参阅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4~45页;以及包利民:《古典政治哲学史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9~150页。

[6]Richard Rorty,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p.132.

[7]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8页。

[8]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第48页。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209页。

[10]同上,第203-204页。

[1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页。

[12]罗蒂:《文化政治哲学》,张国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4页。

[13]施特劳斯在信中评价波普尔那段话的原文是:“May I ask you to let me know sometime what you think ofMr.Popper.He gave a lecture here,on the task of social philosophy,that was beneath contem pt:it was the most washedout,lifeless positivism trying to whistle in the dark,linked to a complete inability to think“rationally,”although it passed itself off as“rationalism”-it was very bad.I cannot imagine that such a man ever wrote something worthw hile reading,and yet it apears to be a professional duty to become fam iliar with his productions.Could you say something to me about thatif you wish,Iw ill keep it to myself.”(Leo Strauss and Eric Voegelin,Faith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eo Strauss and Eric Voegelin,1934—1964.)

[14]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357~358页。

[15]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362~363页。

[16]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第363~364页。

[17]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第365页。

[18]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367页。

[19]Robert Nozick,Anarchy,States and U topia,New York:Basic Books,1974.p.183.

[20]A llen Bloom,“Justice:John Rawls versus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69(2),June 1975.p.648~662.

[21]罗素:《罗素自传》,第一卷,胡作玄、赵慧琪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页。

[22]罗素:《罗素自传》,第209页。

[23]罗素:《罗素自传》,第204页。

[24]罗素:《罗素自传》,第二卷,陈启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6页。

[25]罗素:《罗素自传》,第146页。

[26]罗素:《罗素自传》,第1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