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1年,休谟出生于英格兰的爱丁堡。他生活富裕,聪明早慧,少年老成,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15岁离开大学,18岁开始构思《人性论》。1739年,当《人性论》前两卷出版时,休谟才28岁。1740年,《人性论》第三卷出版。休谟曾多次访问法国,结识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达兰贝尔等法国名流。除了《人性论》,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研究》(1748年)、《道德原理研究》(1751年)、《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1779年)。
休谟是一位天才哲学家。从表面上看,休谟与马克思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学的都是法律,都对哲学有浓厚兴趣,都有诗人气质,都有极其优美的文采,两人以相同的年龄出版其最重要的著作(马克思也在28岁时出版了他的最主要著作《共产党宣言》),以相同的年龄去世。不过,两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休谟是资本主义的辩护者,他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充满着自信和赞美。而马克思是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者和终结者。
休谟想要创立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休谟在《人性论》“引论”中指出,一切科学都离不开以“人性”作为研究对象,各门具体科学最终都涉及“人性的”某个方面。人性论则是从总体上来研究“人性”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唯一稳固的基础。所以他把自己的哲学著作取名为《人性论》。休谟的《人性论》共有三卷,第一卷“论知性”,实际上讲的就是他的不可知论,是他的人性论哲学的基础;第二卷“论情感”和第三卷“论道德”,是他对人性论基本原理的阐述。
休谟把人的一切知识通称为知觉。知觉可以分为两类,印象和观念。印象是当下的生动活泼的感觉,观念则是过后对于印象的暗淡的摹本。知觉和观念只存在强度的差异和量的差异。休谟认为,“一切一般观念无非是附加在某个个别名词上的个别观念,该名词让这种观念得到比较广泛的意义,使它在相应的时候回想起和自己类似的其他个体。”而一切观念,无论多么概括和深刻,最终都是原始印象不同组合的结果。这一观点明显地来自贝克莱。贝克莱否定感觉的客观来源,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休谟则对人的知觉、观念之外的任何存在都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像上帝这样的精神实体是否存在,经验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只能对它们保持沉默。
休谟把自己的这个观点称为怀疑论。这种怀疑论一方面影响了整个近代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它确立了近代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即认识的可能性和范围的问题。另一方面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其反形而上学的倾向。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可以直接地追溯到休谟。后来的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几乎原原本本地重复了休谟的观点,即“对于不该说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休谟把所有的哲学关系区分为七种:类似、同一、时间和地点关系、量或数的比率、任一性质的程度、相反和因果关系。这些关系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仅仅依存于观念的关系,它们是类似、相反、性质的程度和量或数的比率。其二是观念虽无变化而能使其改变的关系,它们是空间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只有第一类关系给人确实的知识,然而这类知识都是概然的。
休谟进而提出了著名的因果关系理论。他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怀疑态度,并进而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所谓原因和结果,只是两个经常相互连接并且依次先后出现的现象,在人的经验中的经常联系,由于这样的经常联系,在人们心中就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推论。根据休谟的这一理论,一切超越于经验之上的理论都是不可靠的、可错的,都存在着被否定的可能性。
休谟通过不可知论,把人的认识限定在主观经验的范围之内,根本否定客观真理。这却为宗教信仰留下了地盘。休谟把知识划归科学,把信仰划归宗教。我们拥有着经验的知识,然而很可能是错误的知识。我们拥有着信仰,其根据却不是来自理性的论证。休谟保持了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各自的纯粹性,他让科学和宗教各得其所,并相安无事。后来的康德基本上没有跳出休谟所划定的这个思想框架。
在休谟《人性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对于自宗教改革以来西方近代世俗人性观念的充分肯定。在休谟的话语中充满着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充分肯定。休谟毫不隐讳地把对财富、权力和享乐的追求与对贫贱的鄙视看做是人的本性。他承认人性中自私因素的本质性和合理性。他说“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获得生活中的快乐和舒适的能力”,“没有东西比一个人的权力和财富更容易使我们对他尊敬;也没有东西比他的贫贱更容易引起我们对他的鄙视”。休谟对于世俗权力和财富的认同,实际上是替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露骨的辩护。
在“引论”中,休谟解释了他写作《人性论》的主要目的和方法。休谟在这里批判了形而上学,对康德产生了直接影响。我们看到,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几乎复述了休谟的基本见解。休谟的见解主要有:
1.以往的哲学缺乏前后一致性。
2.以往的哲学忽视研究方法。
3.前人没有把握哲学的关键问题,只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4.对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
5.所有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是对人性某一方面的阐述。
6.所有科学都可以归结为四大学科:逻辑、道德学、批评学和政治学。
7.人性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唯一基础。
8.人性科学必定建立在经验和观察基础之上。
在《人性论》第一卷第三章“论知识和概然推断”里,休谟对他的因果关系理论和经验主义知识理论作了详尽阐述和论证。这些论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同点:
1.所有知识都是经验知识。
2.经验知识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印象,二是观念。
3.我们的全部观念都由印象复现而来。
4.因果关系是经验意义上的知识关系。
5.关于因果的一切推理都来自于印象。
6.一切概然推理都不过是一种感觉。
7.所有的知识都是心理习惯的产物。
休谟是一位承上启下的转折性人物。在近代和现代西方哲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发现休谟哲学的影子。休谟和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那场争论实际上代表着西方哲学和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休谟和卢梭也实际上成为影响西方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人物。罗素对两人作过有趣的评价:“休谟和卢梭之间的争吵成了象征,卢梭癫狂,但是有影响;休谟神志清醒,却没有追随者。后来的英国经验主义者未加反驳就否定了他的怀疑论;卢梭和他的信徒们同意休谟所说的任何信念都不是以理性为基础的,然而却认为情高于理,让情感引导他们产生一些和休谟在实践上保持的信念迥然不同的信念。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没消化休谟的议论……整个19世纪内以及20世纪到此为止的非理性的发展,是休谟破坏经验主义的当然结果。”[2]因此,休谟的不可知论代表着反理性主义的方向。休谟实际上否定了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康德对休谟的解答,只是在更精密形式中对休谟观点的复述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