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速度有快有慢,程度有深有浅,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水平不同。有的人罗列了一大堆现象,但总是不得要领,总是找不到事物的本质。这种情况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影响到办事效率和实践结果。要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就要努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1)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现象是认识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但是,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往往是真相和假象混杂,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同在。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就是说,无论认识什么事物,一定要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如果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一鳞半爪的现象就急于下结论,那是必然要犯错误的;同时,获得的感性材料一定要合乎实际,如果只是凭着道听途说得到的东西或者假象去下结论,就必然歪曲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案例链接
《战国策》中有一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记载了邹忌现身说法谏请齐王广开言路的著名事例。有一天,邹忌先后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他和城北徐公谁更美丽。三人都说他比城北徐公要美得多,当时,邹忌心里十分高兴。第二天,徐公来会见邹忌,谈话中邹忌反复观察徐公的容貌,深感自己不如他漂亮。邹忌想了又想,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者,惧我也;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
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齐国之内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严重啊!”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昭告天下:“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得上等的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受中等的赏赐;能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错,并让我听到的人,受下等的赏赐。”命令刚刚颁布,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有时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周年之后,即使想要说的,也没什么值得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朝拜齐威王。这样,齐威王身居朝廷,在没有用兵的情况下,就征服了别国。
想一想
这个小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毛泽东
(2)要开动思想机器,对大量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以使得对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对事物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在对现象的分析研究中,特别要注意区分真相和假象,要善于从假象的背后揭露事物的本质。
对大量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发挥人脑思维能动性的创造性过程,一个思想上的懒汉或无所用心的人,是不能认识事物规律的。只有善于思索的人才可能把握真理。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反复强调要“开动机器”、“善于思考”、“凡事应该用大脑想一想”、“多想出智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初出茅庐对天下大势就了如指掌,是他善于思考、发挥思维能动性的结果。事实上,当时的诸葛亮只有二十几岁,实践经验未必丰富,但他善于分析当时社会斗争形势,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认为,曹操已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二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有荆州、益州的统治者暗弱,不能守业,这才是刘备的用武之地。后来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分析是正确的。
议一议
列举实例说明“开动思想机器”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意义。
(3)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反对机械地搬运某种理论认识,或把片面的经验视为普遍真理的错误倾向。实践在发展,新事物也在不断地出现,我们只有不拘泥某种成规或定式,在实践中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如果只满足于认识上的一孔之见、实践中的一功之得,就不能深化和拓展我们的认识,也不能在人生过程中创造出任何新的东西。
(4)要坚持实践标准,接受时间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是不是真正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把这种认识拿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够最后判定。另外,实践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而,对于一种认识,特别是对于一种较为复杂的认识,还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如果没有不屈不挠的毅力,无视实践的发展而匆忙地下结论,也是十分有害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放眼》
白居易在这里说,我送给你一个鉴别事物真假的办法,非常灵验。那就是宝玉也好,优秀的材质也好,都必须得经过一定的时间考验才能识别出来,因此,当年周公忠心耿耿辅佐成王的时候,有多少人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但最后大家还是看出周公的赤胆忠心;又比如当年王莽辅佐幼小的汉朝皇帝,那态度多么的谦恭和顺,差不多朝野上下的人都在说他是个天底下的第一好人,可又有谁知道他后来居然会篡位自立呢?“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有搞清真相的时候就死去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人格人品就没人能够知道了。这至理名言,足以惊世骇俗。
议一议
以古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明荣辱,通过上述白居易的诗篇及解释,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