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叶,还有两位与朱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功利主义思想家——陈亮和叶适,他们创立了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的“道德性命”之学展开论辩,成为当时理学外部反对理学的思想派别。
陈亮像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陈亮出生于一个业已衰落的庶族地主家庭,先祖死于抗金之役,祖父陈益性格豪放耿直,科举不中,遂沉浮于乡里。陈亮受祖父影响较深,年少时便有经略四方之志。年青时写成《中兴五论》,主张打破南宋王朝苟安局面,洗刷国耻,收复失地。他在书中敢于犯颜直谏,指斥群僚和众臣懦弱无能,建议皇帝不要一切独断,并提出“重六卿之权”“任贤使能”“尊老慈幼”“减进士”“革任子”“多置台谏”“精择监司”“简法重令”“崇礼立制”等整肃朝政、改良风气的具体方案(《陈亮集·中兴论》)。10年之后,他再度上书,陈述己见,以后又有《第二书》《第三书》。但这时由于宋军的军事失败,孝宗皇帝已对抗金主战失去信心,朝野上下,和议之论也“万口一谈,牢不可破”(《宋史纪事本末》卷十九)。陈亮在这种环境中上书亟言抗战,已很难对统治集团的决策产生影响。
陈亮在一、二、三书中,指出主和派给国家带来的严重危害,斥责当权的朝臣,并针对时弊,提出改革措施,在朝中引起震动,也触犯了一大批官僚的利益,他们视陈亮为大逆不道的“怪物”,并欲置之于死地。陈亮三次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狱司多方罗织罪状,必欲置之于死地,陈亮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陈亮虽屡遭迫害,但始终不屈,并表示“不恤世间毁誉怨谤”。第一次出狱后,穷困潦倒,即使如此,他还是与朱熹展开了有关“王霸义利”的辩论。这次辩论,从淳熙十一年(1184年)到十三年(1186年),长达3年之久,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等方面问题。从这次辩论中可以看出陈亮对理学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学问不但于世无补,而且成了士大夫追名逐利的手段:“二十年之间,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迭相唱和,不知其所从来。后生小子读书未成句读,执笔未免手颤者,已能拾其遗说,高自誉道,非议前辈以为不足学矣”(《陈亮集·送王仲德序》)。“其说遂以行而不可遏止。齿牙所至,嘘枯吹生,天下之学士大夫贤不肖,往往系其意之所向背,虽心诚不乐而亦阳相应和。”(《陈亮集·钱叔因墓志铭》)陈亮与朱熹的论辩,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信奉朱熹学说的某些学者,“每读亮与门下书,则怒发冲冠,以为异说;每见亮来则以为怪人,辄舍去不与共坐”(《陈亮集·又丙午秋书》)。但陈亮的思想,却得到一些文人学士的赞同和信奉,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朱熹描述当时的情景说:“陈同父(陈亮)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霸,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陈亮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与理学相抗衡的永康学派。
陈亮虽与朱熹观点相左,但友谊还是很深的。二人经吕祖谦介绍相识后,经常互相拜访,书信往来,每逢朱熹生辰,陈亮总是遣人致问候之意。朱熹称陈亮“奇伟英特”,陈亮也视朱熹“一世大贤君子”(《陈亮集·又丙午秋书》)。淳熙十一年(1184年)陈亮出狱,朱熹去书一封,劝陈亮“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陈亮集·又丙午秋书》附《寄陈同甫书·四》)。陈亮回答道:“亮虽不肖,然口说得,手去得,本非闭眉合眼,矇瞳精神以自附于道学者也”(《陈亮集·又甲辰秋书》),表明了不放弃己说,不附和道学的态度。论辩之后,二人友情也受到影响,陈亮去世时,朱熹竟无表示。
绍熙四年(1193年),礼部举行进士试,陈亮深感“人微言轻,不为一世所察”(《陈亮集·又乙巳秋书》),决心投身科举,博得官职地位,以施展才略。时年陈亮已51岁,其策论深得光宗赏识,御批第一,高中状元,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抱负未及施展,终因“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离”(《叶适集·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陈亮于绍熙五年(1194年)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