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中最后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对儒学取分析态度。
荀子认为儒家精神是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其方针是 “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你可以用他在朝做官,不用他回去当老百姓。虽穷不作邪道,虽冻饿不作反。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家之宝,虽然在下层,人民敬重他。荀子在子思的 《中庸》学说的基础上,第一次点明孔子所倡导的 “先王之道”就是中道。“比中而行之。”什么是中?“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中道便是人道。这是荀子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但荀子有一半已转向法家,所以荀子不拘泥于党派的门户之见。
荀子把儒分四等。
第一等是大儒,标准是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搏慱,以古持今,以一持万。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措而定,一朝而伯 (霸)。这一等级只有周公够资格 (也说明儒不自孔子始)。孔子还排不上队。
第二等是雅儒,标准是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 (降低之意)诗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雅儒,千乘之国安。
第三等是俗儒,标准是不修边幅,略法先王,术缪学杂;呼先王以欺愚者,以求衣食,不知隆义而杀诗书。用俗儒,万乘之国存,奇怪的是雅儒只能千乘之国 (有马车一千辆)安,面俗儒却可使万乘之国存,耐人寻味。第二、三等为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第四等为贱儒,荀子骂尽孔门弟子矣。
儒家八派:按韩非子的列举是连荀子在内,其余七派则都被荀子骂过了,但加上子游。
①子张氏(《论语》的主要编者)之儒,戴歪帽,夸夸其谈,行走不雅。
②子夏氏 (西河设教,孔门弟子办学最有成就)之儒,衣冠正,颜色严肃,终日不言。这却名列贱儒。
③子游氏之儒,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 (嗜)饮食,必曰君子,固 (本来)不用力。
(《荀子·非十二子》)
除以上三派外,还有④子思之儒,⑤孟氏之儒 (后人称为思孟学派,本书将在第四章 《儒学源流》再加较详细的叙述)。
思孟之儒主要主张是中庸:①中和;②致中和;③天命之谓性,性善,人皆有恻隐之心。荀况的指责其实不无人身攻击之嫌,荀子主张性恶,与孟子迥异。他自命不作陋儒、散儒 (即戴了儒冠、穿了儒服而言行不合儒学的挂名儒者),荀子的态度无疑是端正的。但他乱扣帽子也不是标榜 “以近知远”的正确态度。《论语》所记孔子语,同子路对话最多,凡46次;子夏次之,25次;颜回又次之,23次;子张居其四,20次;子张原是鲁之鄙家,刑戮死辱之人。学者研究:《论语》一书主要为曾子弟子整理,不过本书作者认为不能排除子张弟子积极参与,此乃孔门师徒及徒孙笔记的合编。子张氏之之儒主张尊贤而容众。
⑥漆雕氏之儒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唐朝时被称为漆伯,大智大勇,不色挠 (不为威武所屈),不目避 (人刺其目,目不转睛,故孔子称漆雕刑残)。
⑦乐正氏之儒,乐正克可能是曾子弟子或孟子弟子, 《大学》的主要作者。
⑧颜氏之儒。
荀子未骂或已骂的八派,其实都是孔门的主流思想,只是到了汉朝董仲舒,才把先秦儒学改变了颜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