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运”顾名思义,即礼的实行,儒家要实现什么样的理想社会:儒家共产主义。《礼运》中这段文字最重要,但是常常为论者所忽视。颂孔的人不愿提,因为他们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批孔的人也不愿提,因为他们要把孔子往代表没落阶级奴隶主身上挂。只有中国现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给予特别重视,他亲笔书写的 “天下为公”,成为当代最有历史价值的墨宝。“天下为公”可能将来还为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统一的共同理想。
给孔夫子加上共产主义的光环,是否属于矫枉过正,耸人听闻,提高读者的关注度,非也。
早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恩格斯和考茨基(1854~1939)对原始基督教有很高评价,认为它与近代劳工运动有惊人的一致性。赞誉原始基督教的宣传是基督教共产主义,因为拿撒勒派在基督教内部实行财产公有,集体劳动,共餐聚居,禁欲不婚,相信救世主已经来临。儒家关于 “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两个阶段也同当代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惊人的一致性。只是儒门说说而已,没有实行,也无法实行,“天下为公”这面旗帜孙中山接过来了,没有实行,他的后继者也没有实行。
我们且看 《礼运》下文:
1.关于大同社会 (高级阶段)——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选举政治)
讲信修睦 (诚信、和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孝亲养子)
使老有所终 (老龄政策)
壮有所用 (劳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
幼有所长 (青少年政策)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政策)
男有分,女有归 (注家指男有职业,女有归宿。是否还可有一新解,指男有 “婚”,女有 “嫁”的婚姻法)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生产、生活资料公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集体劳动)
是故谋闭而不兴 (没有尔虞我诈)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天下无贼)是谓大同
2.关于小康社会 (初级阶段)——天下为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家庭是生产、消费单位)
货、力为己 (生产、消费的私人性)
大人世及以为礼 (政治、经济制度保障私有财产)
城固、沟池以为固 (有战争危险)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法维持居民的各种关系)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用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对文武两方面的贤才,实行个人奖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是起 (还有犯罪,也还有战争)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社会的杰出人物可以选拔出来)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杰出人物也要遵守法制)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考验杰出人物的重要标准是守法)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杰出人物守法,有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不守法者,让他下台,否则人民遭殃)
是谓小康
小康社会承认私有制,但官员必须守法,否则老百姓遭殃。孔子的弟子解说得多么好呵,对当代中国不是有启发吗?可能有人说,《礼运》不一定是孔子所写,但要知道,基督教的 “老五篇”,并不是耶稣所写,而且还是犹太教的经典,耶稣只是犹太教一个支派的领头人,基督教把它作为 《旧约》圣经。《新约》圣经也不是耶稣所写,只是耶稣门徒记录教主的言行和使徒传教的记录,但也引入基督教经典,不论 《礼运》出于何人手笔,应该视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遗产,由是观之,孔子之所谓大道,即是大同,平日常称的道便是小康的理想。
3.“道”即理想
关于 “道”这一概念,古代辞典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所行道也,从辵,首者行所达也,一达谓之道”。
当代辞典 《辞源》的解释有三:①道路(《诗·大雅》:周道如砥,其直如矢);②方法;③规律(《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礼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乎来,吾闻子北方贤者也,子亦得道乎?”《礼记》没有记载孔子请教老子的 “道”是什么,只记老子对孔子说:“你也有‘道’吗?”《论语·里仁》篇也记述孔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那么孔子的 “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须知孔子虽然向老子问 “道”,但老子理解的道,与孔子理解的道是大不相同的。孔子所指的道就是理想,大 “道”是大理想,小 “道”是一般理想或纲纪。
老子 《道德经》, “道”字73见,占全书字数的14.6‰,有三解:
①规律 (主要指规律),如:
天乃道,道乃久 (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第16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1章)
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5章)
②万物的本源,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42章)
道者万物之奥 (物质实体)(第62章)
③法纪,如: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战马耕田);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怀胎的战马也用去打仗)
孔子的 《论语》,道字76见,占全书字数的5.5‰,见诸59章。表述概念如下表:
表4-1 《论语》之 “道”概念内涵分布
附注:《论语》中 “道”概念出现如下:
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理想)
②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主张)
③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理想)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为政》)(方法)
⑤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为政》)(理想)
⑥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法纪)
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道路)
⑧朝闻道,夕死可以(《里仁》)(理想)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理想)
⑩吾道一以贯之(《里仁》)(理想)
○1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理想)
○13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理想)
○1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理想)
○14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理想)
○15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法纪)
○16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在进行中停止,你停止不做)(《雍也》)(理想)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道路)
○18君子所贵乎道者:动容貌,斯远步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方法)
○19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理想)
○2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理想)
○2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服膺主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理想)
○23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法纪)
○2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道路)
○24子曰:衣敝缊袍 (麻衣)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理想)
○25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以适道 (学到理想精华),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以权(《子罕》)(理想)
○26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不保守循旧迹亦不挑人隐私),亦不入于室 (不循恶俗)(《先进》)(道路)
○27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法纪)
○28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宪问》)(法纪)
○29邦有道,危言危行 (言行皆正),邦无道,危行言孙 (行正慎言)(《宪问》)(法纪)
○30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理想)
○3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而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颜渊》)(法纪)
○33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卫灵公》)(理想)
○33子曰:君子易事 (侍奉)而难说 (悦),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求全责备)(《子路》)(理想)
○34邦有道,谷 (出来做事)(《宪问》)(法纪)
○35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宪问》)(法纪)
○36夫子自道也(《宪问》)(说话)
○37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理想)
○38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 (像箭一样直),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法纪)
○39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法纪)
○4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有时还不免要挨饿);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理想)
○42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理想)
○43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法纪)
○43孔子曰: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季氏》)(说话)
○4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理想)
○45柳下惠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法纪)
○4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法纪)
○47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理想)
○4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理想)
○4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子张》)(理想)按:《论语》书此处是唯一提到 “小道”的,亦即小康,而不是 “大道”,儒家共产主义,既不冒进,也不对现状不满。
○50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理想)
○52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子张》)(理想)
○53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子张》)(法纪)
○53文武 (文王、武王)之道,未坠于地(《子张》)(理想)
○54立之斯立,道之斯行(《子张》)(引导)
○55道之以政(《学而》)(引导)
○56道千乘之国(《学而》)(引导)
○57道之以德(《学而》)(引导)
○58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颜渊》)(引导)
从表4-1可见,《论语》书中常见的 “道”,过半数是指政治理想,四分之一是指法纪,对于个人而言,多数是指政治理想,用现代术语来说便是主义。而对于天下、邦国而言,则指法纪。法纪的评价标准又与个人的政治理想攸关。有的学者把 “邦有道”、“天下有道”解释为 “天下太平”颇嫌勉强。一个思想家,没有政治理想是不可理解的,即使持虚无主义的老子来说,消极无为便是他的政治理想,无党无派也是一派。因此,《礼运》的最大特点便是表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儒家共产主义的大同与小康。后世的中国文人学者,所谓 “守死善道”,韩愈之所谓对学生 “传道、授业、解惑”,便是这 “大同”、“小康”。孙中山吸收了孔子的 “天下为公”、“大同”、“小康”,创立民生主义;吸收了林肯 “民有、民治、民享”,创立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这就是思想家的 “道”所发酵而成。我们从 《孟子》书中,也可说明 “道”的含义。《孟子》书中,道字138见,占全文3.97‰,比率低于 《论语》,但“道”为政治理想,较 《论语》更为明显。如:尧舜之道、古之道、周公、仲尼之道、先王之道、儒者之道、圣人之道、杨墨之道、孔子之道、夫子之道、君子之道、周道、同道,以及朋友之道,等等。
因此,《庄子》还有 “盗亦有道”的说法。庄子编造了一个寓言,说是战国时一位著名的大盗 (跖),他的部众问他盗贼是不是也有道 (理想),这位首领姓展禽名跖 (与柳下惠同姓氏),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当然有啦,而且有五种道德修养, “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踩点),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如果没有圣、勇、义、智、仁这五种德行,天下未知有也。“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礼记》的重大政治内容在俗儒的说教中代代淹没,因为不合剥削阶级的口味,于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了。儒门学子只得重视“礼”,关于 《中庸》和 《大学》还是南宋的朱熹把它抽出来的。但《中庸》没有提到方法论的高度,《大学》没有重视格物致知,反而走入理学的玄学和心学的先验论去。而 《礼记》却因为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只从礼仪着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