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人(今属屯溪市),生于清雍正元年十二月(1724年1月19日),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二十七日,终年55岁。
休宁山多平原少,山中所产主要是茶叶和竹木。当时茶叶多供出,竹木也需要到山外方能贸易,所以人民多向外发展,戴氏族人亦以经商者为多。戴震的父亲(戴升)无以为业,欲经商又没有资本,只得向族人借了点钱,在江西南丰县做了个小布贩子,勉强糊口。戴震幼时便跟着父亲东奔西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戴震从小就接触到人民的疾苦。他父亲不甘心永远过着这种动荡奔波、仰人鼻息的生活,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因此节衣缩食,还是把儿子送去念书了。
年方十岁的戴震进了私塾,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自幼便养成文必求其本,学必求其义的好习惯。遇有疑问,非刨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有一次,私塾的老师给他讲朱熹的《大学章句》,教到“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参)之意而门人记之”时,年方十岁的戴震觉得有些不解,便发问道:“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话,而又曾子讲述的呢?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却是由他的学生记载的呢?”塾师一本正经地说:“朱熹的注解就是这样说的。”“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宋朝人。”“孔子、曾子呢?”“周朝人。”“那么,周朝与宋朝相距多少年呢?”“将近二千年了。”“既然如此,朱熹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从此,老师对这个好学的孩子刮目相看,逢人便说:“此非常儿也。”
戴震的记忆力相当好,私塾里教的《四书》、《五经》,戴震都能流利地背诵。给这个好学的孩子再教点什么呢?塾师倒有点犯愁了。他想起一个主意,决定采用东汉古文经学家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给他讲授。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的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这部书分为十五卷,收小篆及古文字9353个,归纳为540部,对每一字进行形体、字音、字义的解释。戴震认真、刻苦地学习了三年,对《说文解字》竟逐渐融会贯通,这为他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及至戴震成年后,他曾回忆说:“余于疏不能尽记,经、注则无不能背诵也。”又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言语。”
他又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也。”他总结了闻“道”的方法,决定由字入手,由字达辞,由辞而闻“道”。他认为了解字义是读经闻“道”的基础,而轻视语言文字的人,就像有人要渡河而没有舟楫、要登高而没有梯子一样。
戴震因为家里穷,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自学的道路是坎坷的,戴震急于要访求一位渊博经书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江永字慎修,江西婺源(当时属徽州)人。江永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仪礼》、大小戴《礼记》),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学。他为人和平,好学深思,极喜读书。江永这时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而戴震年方二十,风华正茂。可是,扣学精业的共同愿望,打破了他们之间年龄的界限,使他们成了忘年交。戴震一见倾心,即以自己平日所学求教于江永。江永见他年少博学,心中十分喜爱。戴震觉得江永学问精密周详,心中也十分敬重。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在江永的熏陶下,开始逐渐成熟了。
有一天,江永列举算学中的一些问题,试问戴震并告诉他:“这些题目存疑已经十多年了,一直未能解决,你能试试看吗?”戴震仔细看了看,便将这些题目一一剖析比较,并道其来龙去脉。江永看了以后,不胜惊喜,连连说:“十余年的疑问竟决于一旦,你实在是聪明过人,聪明过人。”
戴震后来比江永学习得广泛,钻研得更深入。学路宽广,成就自然也更大。戴震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学术造诣方面,更表现在思想认识方面。他对于宋儒的学说,比当时一般的汉学家研究得更深,可是研究的结果,促成了他对宋学的彻底反动。江永推崇宋学,崇拜程朱,戴震对于宋学的反动是他始料未及的。然而也正在这一点上,戴震不但大大地超过了江永,也远远地超过了同僚诸人。
乾隆二十年(1755年),戴氏族中豪强蛮横无理地侵占戴震的祖坟,他不得已而诉讼于县,可是豪强倚财仗势结交县令,贪官受贿以后,颠倒黑白,反欲治罪戴震。戴震为躲避豪强的迫害,只身入都,避难于北京,后来流落于北京、南京、扬州等地,过了近十年的流浪生活。
戴震自到京师(北京)结交了许多公卿名流以后,声播海内,誉满全国,“薄海承学之士,至于束发受书之童子,无不知有东原先生”。戴震当时虽然声名赫赫,折倒公卿,但是他从来不以大学者自居,也不摆学问家的架子,因此京师的学者都乐于与他交往,并以此为荣。
戴震讲学认真,一丝不苟,凡有人来向他请教问题,他分别各人的不同情况予以解答,使来者有所得,存疑而来,满意而归。他为人和善,待人宽厚,因此无论长幼都十分敬重他。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毕生著述、校勘之作近五十种,他逝世前不久给段玉裁的信说:“仆生平论述最大者,乃《孟子字义疏证》一书。”这是戴震自己对其毕生著作所作的总评价。戴震所以称之为“最大者”,不仅因为这是一部洋洋洒洒近四万言的大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几乎凝结了戴震毕生的心血。他从开始写作《绪言》到最后定稿,差不多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戴震在43岁时开始写《绪言》,第二年成书,易名为《孟子字义疏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以后他随时修改补充,对每字每句每义反复推敲,精心锤炼,直到去世前不久才算正式改定。因此,《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比较系统、完整地表达了戴震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借疏证孟子学说来发挥自己的见解,批判程朱理学,并抨击统治者的一部著述。“东原之说,名为伸孟子,实则与孟子相戾也”。这种打着孔孟旗号而批判程朱学说的所谓“注释群经”,是清统治者严密文网、大兴文字狱的必然结果,也是进步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下被迫采取的特定方式。
《孟子字义疏证》开篇解释孔子的弟子子贡吹捧孔子的一句话而展开议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开门见山地点明《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所要阐明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言“性”与“天道”。全书采用问答的方式,形式活泼,文字精炼流畅,说理清楚透辟。
名为解释经典,实则抒发己见。
《孟子字义疏证》对南宋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给予严厉的批判,因此具有反抗黑暗统治的思想意义。从这一点来看,戴震在哲学思想方面的成就,要远远超过他在考据学方面的成就。可是在政治腐败的封建社会,戴震的哲学思想为考据学成就所掩盖,甚至不为一般人所知,因此影响反不如考据学方面大。
后世的学者对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也竭力推崇,给予很高的评价。梁启超认为这本书一字一金。他说:“先生之学,体大思精。《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两书,语极简而义极丰,殆于一字一金。”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两本专门从哲学范畴(最一般的概念)上分析解剖哲学思想体系的书,一本是朱熹的学生、宋代陈淳的《北溪字义》,这是讲程朱一派、特别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的。另一种就是清代戴震批判程朱理学的《孟子字义疏证》,这是一本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书,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也是古代中国最晚出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讲范畴要结合一家的思想体系,那样看问题才比较全面。
读哲学(古代)的书,要注意结合时代,了解它的历史地位。还要结合理论,了解它的思想贡献,不可只作字面的了解。如目前某些讲古代汉语的做法,除了套用外来语法的关系之外,于其意义全无所知。讲古书,要分别两点:一是他了解古书是否正确?二是他本人的思想有无贡献?要分别讲,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与一般思想资料的读法是不一样的,泛览和精读的办法也是不一致的,要注意读书的方法。
【注释】
[1]本文是石峻先生生前遗稿,撰写年代不详。从内容来看,与上文《中国古代哲学家·颜元》或为同系列著述,故编排于此。本文原题《戴震的生平和他在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今改。——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