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就《涅槃无名论》作者问题致《文史哲》编辑部

就《涅槃无名论》作者问题致《文史哲》编辑部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史哲》编辑部:承蒙你们的好意,将刘成有同志的大作《〈涅槃无名论〉的著作权应归僧肇》,在未正式发表前寄下,使个人得有先睹之快,非常感谢!

《文史哲》编辑部:

承蒙你们的好意,将刘成有同志的大作《〈涅槃无名论〉的著作权应归僧肇》,在未正式发表前寄下,使个人得有先睹之快,非常感谢!

关于僧肇佛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汤用彤先生早在30年代成书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曾有详细的介绍。汤先生是著名的宗教哲学史家,他的有关考证,我在这里没有必要再加重复。日本学者集体所作《肇论研究》一书,汤先生生前曾接到主编塚本善隆先生的专函寄赠,但在看过之后,没有听他私下表示过什么意见,须要修订原来的结论。

我在1945年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新第5卷1期的《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不专门是为了探讨《涅槃无名论》作者问题的,只是在全文结尾,附有《论涅槃无名论之可疑》一小节,不想也引起了日本佛学界的注意,后来国内先辈学者、汤先生的多年好友吕秋逸(澂)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表示个人的学术观点时,也顺便提到了。于是国内不少有关这方面的专家感到这一问题尚须作进一步的研究,这种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很值得个人学习的。我那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无非是认为要准确地掌握僧肇的佛学思想,必须以所作《不真空论》中破斥“心无”、“即色”、“本无”三家义(推广言之,也可以包括当时般若学的所谓“六家七宗”)作为准绳来衡量其他,而《物不迁论》与《般若无知论》皆可贯通。如果仍用僧肇所反驳的上述各家的观点来理解和发挥僧肇的佛教哲学,如当时刘遗民将僧肇比之于魏晋玄学中贵无派的何晏(平叔),乃至慧远大师对于《般若无知论》亦有不完全相同的见解[2]。至于今人且间有大小乘思路不分,以动静对立观来解释《物不迁论》的,自然也非例外。总之,都不免忽略了僧肇思想的特点,因而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我在那篇论文中,同时考证了《宗本义》非僧肇作,除了有关版本目录学的知识外,其实也是根据这个思想作指导的[3],但这牵涉面很广,须要“慎思明辨”,同中见异,不是那么很简单的问题。40年代初,我青年时代,佛学根底尚浅,可以肯定,实难做到尽如人意,希望当今国内外学者,能结合义理与考证,史论统一,深入钻研,系统解剖,补此缺憾,达成“十分之见”,从而提高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史的科学水平,则我等受益为非浅矣。

谨此,致

敬礼!

石峻

1989年10月5日

【注释】

[1]本文原载于《文史哲》1990年第4期。——编者注

[2]参看《肇论》:《刘君(遗民)致书覈问》及《论主复书释答》。

[3]可以参看唐元康《肇论疏》中涉及的疑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