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法宜中,道有因革

礼法宜中,道有因革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扬雄的政治思想十分强调君王自身修养的意义,他说:“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笔者认为,这在中国古代历史观中,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这表明扬雄的历史观带有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色彩。

扬雄的政治思想十分强调君王自身修养的意义,他说:“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先自治而后治人。”(《先知篇》)显然,这继承了孔子关于为政在于正身的思想。扬雄之所以强调君王自身修养,目的在于让君王实行仁政。这主要有三点:首先,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核真伪”和“抓纲纪”(《先知篇》);其次,要体察百姓疾苦,即所谓“审其思厌”(《先知篇》);最后,要施行仁政就必须采用儒家的中和之道:“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法言·序》)

在扬雄看来,法家的法治和道家的无为皆有失于中,法家为“过”,道家为“不及”,过犹不及,故礼法宜中。关于历史是发展的,还是后退的,扬雄没有明确地表达,但通过他的如下一些具体论述,可以认为扬雄所持的是一种发展的历史观:“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问道篇》)“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问神篇》)“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辟雍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唐矣夫!”(《孝至篇》)这几段话综合起来,表明扬雄这样一个思想:人类由原始野蛮状态进入有礼法的文明社会,圣人起了开创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夏商周三代都是盛世,自春秋战国直至秦朝,则是乱世,而到了汉代,又进入太平盛世。在这演变发展过程中,扬雄认为还存在历史的因革问题:“或问:‘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问道篇》)这是有一定分析的,这表明在扬雄的历史观中,已蕴含一种关于历史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念。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或者说,左右、决定历史发展趋势的因素是什么?扬雄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或问:‘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秦十五载而楚,楚五载而汉。五十载之际而天下三擅,天邪?人邪?’曰:‘具。周建子弟,列名城,班五爵,流之十二,当时虽欲汉,得乎?大国蚩蚩,为嬴弱姬,卒之屏营,嬴擅其政,故天下擅秦。……故天下擅汉。天也。’‘人?’曰:‘兼才尚权,右计左数,动谨于时,人也。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重黎篇》)这段话表明了“天”与“人”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的作用,其中“天”主要指天时。“或问:‘六国并,其已久矣。一病一瘳,迄始皇三载而咸。时激、地保、人事乎?’曰:‘具。’请问:‘事?’……‘保?’曰:‘东沟大河,南阻高山,西采雍、梁,北卤泾垠,便则申,否则蟠,保也。’‘激?’曰:‘始皇方斧,将相方刀;六国方木,将相方肉。激也。’”(《重黎篇》)这段话除了继续论人事,还讲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另所谓“激”,就相当于所谓“势(态)”。

综上所述,扬雄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大致有“天(时)地(利)人(事)势(态)”四个要素。笔者认为,这在中国古代历史观中,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不过,扬雄又认为,对历史发展起着最终决定性作用的乃是儒家圣人之道:“或问:‘其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秦已继周矣,不待夏礼而治者,其不验乎?’曰:‘圣人之言,天也,天妄乎?继周者未欲太平也。如欲太平也,舍之而用他道,亦无由至矣。’”(《五百篇》)这即是说秦朝由于“舍之而用他道”,即抛弃自夏商周以来的儒家圣人之道,改用申韩之术,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很快就灭亡了。换言之,如果采用儒家圣人之道,就可长治久安,永享太平。所以,儒家圣人之道最终决定着历史的兴衰发展。这表明扬雄的历史观带有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色彩。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观的重要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