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隋唐帝王与隋唐佛教

隋唐帝王与隋唐佛教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帝王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对佛教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说来,隋唐帝王对儒道佛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政策,从而促成了三教鼎立的局面。隋文帝以佛教作为巩固期统治权的方针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但另一方面,像文帝一样,隋炀帝对于佛教也有限制的一面。唐代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这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但安史之乱后,佛教在经济上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

隋唐帝王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对佛教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说来,隋唐帝王对儒道佛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政策,从而促成了三教鼎立的局面。但不同帝王对待三教的具体态度有不同的特点。隋唐佛教就是在不同帝王的三教政策下时起时伏,曲折发展。

隋文帝以佛教作为巩固期统治权的方针之一。这和他出生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尼寺受智仙尼的抚养和即位时昙延力请复兴佛教不无关系。他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他于即位次年,即在京师敕建国寺——大兴善寺。其后又在各地陆续兴建大批寺院。在度僧方面,他听许百姓自愿出家,一时受度的多到50余万人(《续高僧传》卷十《靖嵩传》)。在写经方面,缮写新经13286卷,修治故经3853部(《辩正论》卷三)。在建塔方面,令全国各州建立舍利塔安置,前后共三次,立塔110所。在造像方面,从开皇初到仁寿末(604年),建造金、铜、檀香等像大小1.6万余躯(《辩正论》卷三)。此外,文帝在建国初年,设置僧官以管理僧尼的事务。但另一方面,文帝在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时,曾令陈都建康的城邑宫室荡平耕垦,于石头城置蒋州,使南北朝时代盛极一时的建康佛教顿告衰微,诸寺多毁于战火,造成“钟梵响辍,鸡犬不闻”。

隋炀帝为晋王时,曾迎请名僧智为授菩萨戒,并尊称智为智者。即位后,他在大业元年(605年)为文帝造西禅定寺,又在高阳造隆圣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等等。又曾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广度僧尼。并曾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总度千僧,亲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又铸刻新像、修治旧像成千上万躯,修补故经、缮写新经共600多藏。炀帝还在洛阳创设翻经馆,继续开展译经事业。但另一方面,像文帝一样,隋炀帝对于佛教也有限制的一面。他于大业三年(607年)下令沙门致敬王者;又于大业五年(609年)令无德的僧尼还俗,寺院按照僧尼的数量保留,其余一概拆毁。这样造成了因僧废寺的现象。

唐代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九年(626年),因为太史令傅奕的一再疏请,终于命令沙汰佛道二教,只许每州留寺观各一所,但因皇子们争位的变故发生而未及实行。太宗即位之后,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又重兴译经的事业,度僧3000人,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一批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给予当时佛教界以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已有的天台、三论两宗以外,更有慈恩、律宗、禅宗等宗派相继成立。稍后,武则天(684~704年)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时,新译《华严经》完成,华严宗也随着建立。玄宗时(712~756年),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这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但安史之乱后,佛教在经济上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这是因为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百姓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而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进行多方牟利。因此,从敬宗、文宗以来,唐朝政府渐有压制佛教的意图,唐武宗从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年),命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收回民田数千万顷。这对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以致影响到天台、华严等宗派日趋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