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教是一“西方”文化,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发展由弱到强,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顶峰,与中国传统的儒、道并列为三教,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凌驾于本土主流的儒家学说之上。自唐代后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把振兴儒学与倡导古文、反对佛道教统一起来,企图夺回儒学在两汉时期所拥有的统治地位。至北宋时期,诸儒者接续他们的工作,继续排斥佛道,推进古文运动,复兴周孔之道。
佛教最初是以宗教的形式传入中国的,后来在宗教之外,别有其学术。“佛教教义的高深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它也有种种治国安民的理论(读《华严经》的五十三参可知)。佛学所争,惟在迷悟。既悟了,一切世俗的事情,仍无有不可做的,所以也不一定要出家。然佛教既视世法皆非了义,则终必至于舍弃世事而后止。以消灭社会为解决社会之法,断非社会所能接受。”[1]因此,从中唐以后直至北宋神宗熙丰之间,排佛道思想在学术界屡兴。“就时间上看大致成三期:中唐以后,有韩愈、李翱为代表的排佛道;北宋庆历之际,有孙复、石介、欧阳修、李觏、章望之、黄晞等一批学者的排佛道;北宋的熙丰前后则有张载、程颢、程颐等理学家的排佛道。三个阶段,前后呼应。从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言,三期的排佛道理论依次递进,虽有粗细深浅之别,但希望重振儒学,排除佛道思想影响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2]
李觏是个重视经世致用的儒者,又是一个排佛老最力的人物,他对佛道的批判,重在“用”的方面,但也涉及了“体”的方面;他既攻击了佛老流行造成的各种弊害,也提出了辟佛道的具体对策。为了显示他排佛道思想特色,需比较北宋前期其他学者对佛老的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