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做解读前的准备?
《易经》难读难懂,是几千年来古今中外读过这本书的人们的共同认识。《易经》为什么难读难懂,考虑有以下几个因素:
(1)“文言文”之前的“文言文”
《易经》中的“卦辞”、“彖辞”、“爻辞”等主要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留下来的,其文字特点是:①用字用词极为简练,但又极讲准确,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一个词就是一句话,一句话就是一篇文章”;②生僻字比较多,即使是常见字,其读音和词义也往往不同于一般;③不仅与现代文字相差甚远,就是与一般的“文言文”相比,也有很大差别,如“有”、“无”、“中”、“正”等重要字词都有其专门的词义,是“文言文”之前的“文言文”。
现在许多人感觉“文言文”难读,那么读“文言文”之前的“文言文”,自然更难。
(2)内容丰富、跨度很大
《易经》内容包括了宇宙生命、天文地理、生活伦理、社会管理、文字释译等等,一个卦就是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中往往又有多方面的内容,有时讲现象、有时讲规律,有时还要穿插一些实例,所以读起来感觉“天马行空”、“找不到逻辑”,很难。
(3)表达方式多样化
为了将复杂的道理和多样化的含义等表达出来,《易经》中采用了大量举例、比喻或借喻、图文互补、象征推衍等方式,但这些又都基于简练的文字,更显得跨越大,逻辑关联弱,难读难懂。
(4)古老的基础
“八卦”是《易经》的基础,解读《易经》需要先解读“八卦”,但解读“八卦”的最佳途径又存在于解读《易经》之中,如此相互关联制约,构成难度。
(5)传统观点
对《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几千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归纳是两类,一说是“卦书”,即古人占卜用书,另一说是“非卦书”,而“非卦书”中有的说是“综合书”,有的说是“军事书”或“政治书”等等。其中“卦书”的说法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提起《易经》、就像是要占卜或预言了,而往往忽略了探究其他的含义。
总之,读一般的书,按照文字读下去,就可以基本理解书的内容。但读《易经》不行,读起来像“天书”,所以要有解读前的准备。
2.《易经》构成及解读对象
《易经》又名《周易》,是一个文集,其主体是“经文”,由六十四卦构成,每一卦包括了“卦名”、“卦画”、“卦辞”和“爻(yáo)辞”。
“经文”之外,还有“传文”,是对“经文”的解释或综述,“传文”包括了“彖(tuàn)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等七篇十部分,也称“十翼”。如图1-1所示。
图1-1 《易经》构成图
(1)卦名
《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一个“卦名”,如“乾”、“坤”、“屯”等。
《易经》的每一卦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卦名”就是文章名。“卦名”代表了每一卦所述主题或对象,如“乾”的本义是“向上”,意即乾卦所述的对象是人们向上观望所看到的“天”,包括了日月星辰等各种天体;又如“坤”的本义是“土”和“电”,意即坤卦讲述的是“大地”,包括了辽阔的土地和亿万生命。
《易经》中有十四个卦的卦名是两个字组成,其余五十个卦的卦名都是单字。虽然字数极少,但取名又极具讲究,有的是对所述事物的定义,如“乾”、“坤”等,有的是对事物的状态描述,如“屯”、“既济”、“未济”等。
正确解读“卦名”是解读每一卦内容的基础,所以是本书的解读重点之一。
(2)卦画
《易经》每一卦都有一个“卦画”,是由两个“八卦”的“卦画”上下叠合而成。“爻”是卦画中的单元,分为阳爻(—)和阴爻(--)两类,每个卦画中有六个“爻”。
“卦画”和卦名、卦辞等的关系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直接对应
如“乾”卦的卦画是“”,上、下都是八卦中的“乾”卦,对应“天”和以“天”为背景的大自然,与“卦名”和“卦辞”内容一致。
②象征性对应
如“噬嗑(shìké)”卦(21)的卦画是“”,上是“离”,指闪电,下是“震”,指打雷,整体上象征“硬碰硬”的自然现象;卦名“噬嗑”直译是用牙咬合,是人直接体会的“硬碰硬”;“卦辞”讲刑狱,是社会管理中的强制手段,也是“硬碰硬”;三者的象征意义对应。
③弱相关
如“小过”卦(62),卦名是“过头小事”的意思;卦辞、爻辞讲人们在认识或行为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过失,整个卦的中心意义是告诫人们“不因过小而为之”;卦画是“”,上是“震”,指打雷,下是“艮”,指山,总体上是“山上有雷”,因为古人认为“雷”应该潜于地下,上了山就是“小过”。因此,该卦的卦画和卦辞内容关系较弱。
本书在每一卦的解读中都列出“卦画”,并结合卦义分析“卦画”。
(3)卦辞
卦辞是《易经》的核心文字,是对卦名所指事物的说明,所以是解读重点。
《易经》卦辞文字极其精炼,如“大壮”卦(34)的卦辞正文只有两个字,即“利,贞”。但是,卦辞所叙述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也是深刻的。
(4)爻辞
卦画中每个爻的位置是自下而上排列的,分别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另外,用“九”和“六”分别表示阳爻和阴爻,于是形成用两个数字表达的“爻名”,例如“乾”卦卦画的六个爻分别叫做: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坤”卦卦画的爻名分别叫做: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爻辞”是与卦画中的每个爻对应的,直接以“爻名”命名。
爻辞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补充卦辞内容:对该卦的对象作更详细的说明,如“乾”卦的爻辞讲一年中六个时段的气候变化,“坤”卦爻辞讲人们对大地面积、形状、表土、冷暖变化等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②讲解“卦名”的其他词义:如“旅”卦(56)的爻辞举例说明了“旅”字作为“众人”、“出行”、“道路”、“膂力”等词义时的用法。
③补充其他内容,如“泰”卦(11)的卦画是上“坤”下“乾”,是“天地倒置”,卦辞讲“天地相交、万物繁衍”的自然美好景象。但是,在该卦爻辞中,连续用了初九、九二、九三共三个段落,讲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明古人因为难以找到天地相连的“地平线”,从而推断大地是球体,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天地倒置”的自然存在。
由以上说明可以看出,爻辞在“经文”中的作用很大,甚至不次于卦辞,所以,爻辞也是本书解读的重要内容。
(5)彖辞
“彖辞”是《易经》“传文”中的一部分,是对“卦名”和“卦辞”的解释,所以在讲读《易经》的很多版本中都将“彖辞”与“卦辞”对应排列在一起。
“彖辞”直接解释或补充“卦名”和“卦辞”,所以通过解读“彖辞”,可作为对“卦名”和“卦辞”解读正确与否的佐证。本书将对“卦辞”和“彖辞”的解读排列在一起。
(6)卦象辞
“卦象辞”是《易经》“象辞”中的一部分,六十四个卦的卦象辞的结构是相似的,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述卦画,如“天地交,泰”、“雷在地中,复”等。这一部分比较简单,也没有特殊的内容含义。
第二部分是结合卦画或卦义,象征性地提出一些与社会管理或个人修养有关的论述,如“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君子以议狱缓死”等。这一部分虽然与理解卦义没有多大关系,但其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论述有助于了解古代的人文发展。
所以,在本书的最后列出了一个大表,解读了六十四卦卦象辞的含义。
(7)其他“传文”
其他“传文”还有“爻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本书不做专门解读,读者可以通过其他书了解。
3.解读总框架
第一篇,解读前的准备,说明《易经》结构及本书的总体框架,解读“八卦”,结合古代科学成果和社会发展,解释“有”、“无”、“中”、“正”等词义。
第二篇,分六十四卦,逐一对卦名、卦画、卦辞、彖辞、爻辞进行解读。
第三篇,解读后的几点总结,列表解读卦象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