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幸福就是按照理性而生活

幸福就是按照理性而生活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对“什么是好的生活”或“什么是幸福”有各种不同的回答。②恩培多克勒把幸福归结为通过知识净化灵魂,他说:“幸福的人就是对诸神拥有丰富理解的人,而不幸的人关注诸神时只得到晦暗不明的意见。”这似乎是晚期希腊哲学幸福论的先声。因为他们眼中的哲学乃是“君子达则兼善天下”意义上的哲学,这显然要求学习者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作为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对“什么是好的生活”或“什么是幸福”有各种不同的回答。

(1)前苏格拉底哲学阶段

①毕达戈拉斯最早区分了三种生活方式,即商人的爱利、竞赛者的爱胜以及静观者的爱智,他最推崇的是第三种。②恩培多克勒把幸福归结为通过知识净化灵魂,他说:“幸福的人就是对诸神拥有丰富理解的人,而不幸的人关注诸神时只得到晦暗不明的意见。”③德谟克利特也说,“幸福不在于畜群和金银”,而在于灵魂的平和与安宁,“人们只有通过有节制的享乐和过一种宁静的生活,才会得到精神上的愉快”。这似乎是晚期希腊哲学幸福论的先声。

(2)古典希腊哲学阶段

①苏格拉底一生都在督促雅典人提升灵魂,砥砺德性,勉励人们过一种知行合一的生活,否则,“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②柏拉图劝诫我们做正义的人、选择正义的生活道路,因为正义者的生活将达到德福一致。③亚里士多德也追随毕达戈拉斯,区分了爱利的享乐生活、爱荣誉的政治生活以及他所最终推崇的爱智思辨的静观生活。亚里士多德还一方面强调外在诸善(例如一个人的出身、财富、运气和后人亨达等)对于好生活很重要,另一方面又奏出希腊理性主义的最强音:“思辨就是最大的幸福。”

(3)晚期希腊哲学阶段

相比于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希腊哲学以及此前的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来说,晚期希腊哲学或者说希腊化罗马哲学实现了巨大的转向,晚期希腊哲学家们由此前的宇宙论、本体论转向了文德尔班所谓的伦理学和宗教阶段。现在,个人而非城邦才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幸福而非知识的问题才更为首要。

文德尔班在其著名的《哲学史教程》中认为,晚期希腊哲学中的伦理学阶段是一个“沿袭前人并无创造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模范人物不是为伟大的目的而工作而创造,而是了解如何把自己从身外世界解脱出来,如何只在自己身上寻找幸福”。所以,我们可以把晚期希腊哲学的这种转向概括为从“达则兼济天下”的哲学转向“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值得注意的是,“兼济天下”虽然充满英雄主义的济世情怀,但有时候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中也可能导致可怕的恶果;反之“独善其身”在现代语境中似乎是个贬义词,但其实要做到是多么的不容易,它代表的是哲人的坚韧与正气。

晚期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如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都不再持有那种为了求知而求知的科学精神,不再把公共的城邦生活或政治生活放在首要地位。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思考的首要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获得幸福。他们大都把幸福界定为灵魂的“不动心”状态(απαθη),这颇有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事实上,他们也正是把这种意义上的“不动心”作为理想的贤哲形象来刻画。但在如何达到“不动心”的问题上,晚期希腊哲人也和古典希腊哲学家们一样,坚持理性主义,因为只有哲学、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让我们克制激情,达到“不动心”之境。

例如,伊壁鸠鲁哲学就是在这个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他的哲学可以用其名言一语概括:“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伊壁鸠鲁也以寻找幸福作为哲学的首要目标,由此他从原子论的自然观出发,否定了天命、神意、偶像崇拜,并做出精妙论证打消掉人们思想上对死亡的恐惧,这就为寻找内心持久的宁静之悦意义上的个体幸福铺平了道路。伊壁鸠鲁的幸福论则可以概括为快乐主义,他详细区分了快乐的种种类型,最终把幸福等同于静态快乐,亦即源于灵魂的平衡与安静、源于灵魂中骚动的消失、源于克制激情之后的快乐。尤其重要的是,伊壁鸠鲁哲学中还有两个重要思想引起了青年马克思的浓烈兴趣,一是其原子论中蕴含的激进的启蒙精神,马克思从伊壁鸠鲁关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中看到了“精神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二是其自然约定论思想,即认为社会公正既是人们趋利避害的自然需要,又是一种来自于约定的法律制度的根源。正如他所说:“自然的公正,乃是引导人们避免彼此伤害和受害的互利约定。”这种自然约定论的政治哲学思想被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为“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先声”。

伊壁鸠鲁这位40岁才开始研究哲学的哲人最终在其古稀之年,用如下一段箴言结束了自己的哲学思考:“年轻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开始研究哲学,年老时应该不知疲倦地坚持研究哲学。因为对每个人来说,为灵魂的健康而努力,是不会过早也不会太晚的。”有趣的是,此前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或明或暗地强调,年轻人不适合学哲学,尤其不适合学伦理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因为他们眼中的哲学乃是“君子达则兼善天下”意义上的哲学,这显然要求学习者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作为基础。年轻人性格尚未定型,易受他人意见和激情左右,没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而在世道飘摇,人心不安的时代,内心的焦灼成为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生存状态,于是哲学变成了乱世中的心灵良药,哲学的目标在于“独善其身”。所以伊壁鸠鲁暗示,如果人心皆病,并且有病就要及时医治,那么,每个人都要学习哲学,并且要抓紧时间趁着年轻就学习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