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刘朴兵
清规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一套丛林(寺院)管理制度,最早起源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创制的《禅门规式》,故后世又称其为《百丈清规》(古规)。由于非常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禅门规式》迅速成为禅宗寺院内部最主要的管理制度。唐末五代以后,禅宗在中国佛教中一枝独秀,禅宗内部新兴门派不断涌现,《禅门规式》也逐渐显露出自身的时代局限性,各地丛林纷纷对其进行调整和损益。宋元时期各种版本的禅宗清规都是从《禅门规式》发展演变而来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元顺帝元统三年(1355),敕令百丈山的主持德辉重新编修《百丈清规》。德辉修订成《敕修百丈清规》8卷,为和以前的《百丈清规》相区别,后人又将《敕修百丈清规》称之为“新规”。“新规”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结构完整,是对元代以前600多年历代禅宗清规的一次整编,是禅宗清规的集大成者。
李文杰、刘朴兵(右)
《敕修百丈清规》继承和完善了前代禅宗清规的饮茶礼仪,并将之进一步仪式化、制度化,最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禅茶制度。由于宋元时期盛行点茶,这与明清以来的泡茶迥然不同。《敕修百丈清规》完成于元代末期,正处于点茶法衰落的前夜。鉴于《敕修百丈清规》的集大成性,其禅茶制度反映了整个宋元时期的点茶文化。因此,对《敕修百丈清规》中的禅茶制度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中国禅茶文化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进一步弄清宋元点茶文化演变的基本线索。本文考察了《敕修百丈清规》中的茶礼和“茶汤”、“煎点”等概念的内涵。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敕修百丈清规》中的茶礼
唐代以后,禅宗借鉴儒家礼文化逐渐形成了一套佛教礼文化,这种佛教礼文化在饮茶礼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茶礼被推崇为禅宗寺院的“丛林盛礼”,以至形成了“无茶不成礼”的风气[1]。在《敕修百丈清规》中,明确规定的大小茶礼约有50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祭祀丧葬茶礼、僧众活动茶礼两大类。
1.祭祀丧葬茶礼
(1)禅宗祭祀茶礼
佛教原本并不太注重祭祀,然而古代的中国人却十分重视祭祀。对国家而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对国民而言,祭祀是体现孝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孔子在解释何为“孝”时,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国情,对儒家的忠孝观念开始逐渐变相接纳。禅宗形成后,这种接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在《敕修百丈清规》中,“祝釐”、“报恩”、“报本”、“尊祖”四章深刻体现了儒家忠孝观念对佛教的影响。从内容上看,这四章主要规定了僧众对皇室和国家进行祈福禳灾、对佛祖及禅宗祖师们进行各种祭祀的活动规范。
“祝釐”章主要规定了对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成员的祝福礼仪,包括“圣节”、“景命四斋日祝赞”、“旦望藏殿祝赞”、“每日祝赞”、“千秋节”、“善月”诸节。其中,“圣节”是皇帝的诞生日。每遇圣节,禅宗丛林都要建“金刚无量寿道场”为皇帝祈寿。在这一仪式中,茶汤是作为祭品出现的,“待大殿排香烛、茶汤、铙钹、手炉俱办。……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住持上茶汤,上首知事递上,烧香侍者就佛座前。下茶汤毕。住持归位立定”。
“报恩”章主要规定了对国家进行祈福禳灾的礼仪,包括“国忌”和“祈祷”两节。其中,在“国忌”仪式中,“至期鸣僧堂钟,集众。候住持至,上香上茶汤”。
“报本”章包括“佛降诞”、“佛成道、涅槃”和“帝师涅槃”三节,规定了对佛祖及帝师的祭祀礼仪。四月初八日为佛诞日,丛林寺院要“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在仪式中,丛林“住持”要“复位三拜,再上香,下嚫、点茶”。腊月八日和二月十五日,分别是佛祖如来的成道日和涅槃日,丛林寺院也要“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在帝师涅槃纪念日,天下丛林寺院除“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供养”外,住持在“上茶,礼拜毕”,“拈香有法语”。
“尊祖”章包括“达磨忌”、“百丈忌”、“开山历代祖忌”、“嗣法师忌”四节,规定对禅宗历代祖师忌日的祭祀礼仪。在这些祭祀礼仪中,多可见到茶的身影。如“达磨忌”条载:“上汤、上粥,座下侧坐陪食。粥罢,住持上香、上茶。……鸣鼓讲特为茶(如汤礼)毕,住持拈香有法语。”“百丈忌”条载:“当晚讽经,正日散忌,特为茶汤,拈香宣疏。”“开山历代祖忌”条载:“山忌及道行崇重。功被山门者,隔宿铺设法堂上,礼仪(百文)或无疏,库司备供养。若历代忌不具疏,不献特为茶汤。”“嗣法师忌”条载:“讲特为茶拈香(达磨忌同),两序上香,大众同拜(盖上座下皆曰参学故也)。斋时,住持入堂,烧香、展拜归位。衣钵侍者行嚫(有就法堂讽经时俵嚫,非礼也)。斋毕,就座点茶,烧香侍者行礼。”
(2)禅宗丧葬茶礼
佛教虽讲众生平等,但对贡献大小不同的僧人,其丧礼的规格亦有所不同。受儒家丧葬礼仪等级观念的影响,《敕修百丈清规》对丛林的主持和普通僧人的丧葬礼仪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定。
主持的丧葬规格高,程序相当复杂,包括入龛、请主丧、请丧司执事、孝服、佛事、移龛、挂真举哀奠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祭次、出丧挂真奠茶汤、茶毗、全身入塔、唱衣、灵骨入塔、下遗书、管待主丧及丧司执事人等程序。除了法堂挂真举哀、对灵小参、山门首真亭挂真要“奠茶汤”之外,其他仪式大多也用到了茶,如入龛时,“三时上茶汤”;移龛时,“二时上茶汤、粥饭”;起骨入塔时,“龛至塔所,都寺上香茶毕。……茶倾三奠。香爇一炉。……每日三时上茶汤,集众讽经”;下遗书时,“烧香吃茶罢。待两序至。专使起炉前谢茶。……茶罢起身。……次早方丈请茶。……专使问讯住持毕,归知客班后立。住持升座,下座诣灵几前,住香点汤上祭,点茶展拜。……初到寺见侍者,引见住持,插香展拜,相看烧香,吃茶起身禀意毕,送安下处”;管待主丧时,“茶毕鸣钟集众,门送主丧人”。
普通僧人的丧葬仪式相对要简单一些,一般包括“抄札衣钵”、“请佛事”、“估衣”、“大夜念诵”、“送亡”、“茶毗”、“唱衣”、“入塔”等,这些仪式也多与茶有关。如“抄札衣钵”,“直灵行者每日上粥饭,知事三时上茶汤”;“请佛事”,“亡者是西堂、单寮、勤旧,衣钵稍丰,则添奠茶汤、转龛转骨等佛事”;“大夜念诵”,“放参罢,鸣僧堂钟集众,龛前念诵,知事先烧香、上茶汤”;“茶毗”,“丧至涅槃台,知事烧香、上茶。……知事候念,茶倾香爇时,躬出倾爇,表山门礼”。
2.僧众活动茶礼
相对于祭祀丧葬茶礼而言,《敕修百丈清规》对僧众活动茶礼记载得更为详细。在“住持”、“两序”、“大众”、“节腊”诸章中,都有不少僧众活动茶礼的规定。凡重大的茶礼活动,都有一套共同的程式化的活动过程。在预备阶段,要张贴“茶汤榜”或向受请人呈送“茶状”,布置活动场所并预备茶汤。茶礼的正式过程主要由恭迎、揖座、烧香、揖香、点茶、撮茶、下嚫、收盏、点汤、恭送等环节组成。为了使整个茶礼的过程庄严肃穆,避免茶礼过程中出现混乱,《敕修百丈清规》还绘制了大量的茶礼图,在举行茶礼活动前张贴于公共场所,供参加者预习。每次茶礼都有固定的名称和特定的目的,礼仪活动过程就是目的实现的过程。通过各种茶礼,不仅使丛林寺院中的交际活动纳入了礼仪制度,增加了各种活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丛林寺院的办事效率[4]。
(1)住持任免及日用茶礼
《敕修百丈清规》的“住持”章,规定了丛林寺院住持的任免及职责。新住持人由寺院推选产生,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任命后,寺院要举行一系列的迎接新主持及新主持就职的礼仪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茶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以欢迎仪式中的“山门特为新命茶汤”为例,“茶汤榜预张僧堂前上下间,库司仍具请状,备柈袱炉烛,诣方丈插香拜请。免则触礼禀云(斋退就云堂点茶特为。伏望慈悲降重),禀讫呈状。随令客头请两序勤旧大众,光伴挂点(茶汤)牌报众。僧堂内铺设住持位(近时有斋时,闻长板鸣,知事入堂炷香展拜,巡堂一匝请茶,然特为住持陈贺。古规亦无巡堂请大众之礼,免之为当)……行茶遍瓶出,往住持前揖茶退身。圣僧后右出炷香展三拜,起引全班,至住持前两展三礼送出,复归堂烧香,上下间问讯收盏退座。汤与茶礼同,但无送住持出堂。汤罢就座药石。”
住持集众宣讲,主持法会,对寺院僧众进行日常管理,也多通过举办各种茶礼的方式进行。如“上堂”时,“如说山门事务,则方丈会茶议论”。旦望上堂说法后,要为僧众举办“巡堂茶”。“楞严会”时,“住持至佛前烧香,上茶汤毕,归位。行者鸣钹”。官方专使、重要客人来访时,寺院住持要亲自接待,举行茶礼以示欢迎。如对于送法衣的专使,“先相看知客通意,同上侍司烦通覆方丈,或即相接或在来早。侍者预令,客头报请两序至。专使插香如常礼相看。谢茶毕,再插香两展三礼。……茶罢献汤。汤罢两序同送安下”。尊宿相访时,“须预挂接尊宿牌,鸣钟集众门迎。彼若尚简则潜入寺,住持必于寝堂具香烛相接。仍令鸣僧堂钟,客头报首座,领众插香问讯毕众退。两序勤旧就陪坐,烧香吃茶罢,侍者方插香礼拜。……次早请汤,侍者烧香行者问讯,仆从声喏。住持相陪吃粥,粥罢请茶。”施主请升座斋僧时,“施主到门。知客接见,引上方丈,献茶汤,送安下处”。对前来挂搭的游方的僧人,住持也要以茶礼相待,可“特为新挂搭茶”。如果挂搭者众多,住持可以“大相看”的形式接见。“大众”章“大相看”条载:“次谢侍者。次早赴方丈茶求挂搭。”说明“大相看”时,住持亦举行茶礼。
为联络感情,凝聚人心,每逢结夏、解夏、冬至、年节等四大节,住持要“特为首座大众茶”;“四节秉拂”的次日,“方丈请茶”。节腊时,“方丈点行堂茶”。由于住持举办茶礼,所讨论的多是寺院的重大事情,所以受到寺院僧众的格外重视,怠慢不赴住持茶汤礼仪者,有可能被逐出寺院。
(2)两序任免及日用茶礼
丛林住持之下,设东西“两序”分管寺院事务。其中,“西序”设首座(有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之分)、书记、知藏、知客、知殿、知浴等六头首,“东序”设都监寺、维那、副寺、典座、直岁等五职事。另设烧香、书状、请客、衣钵、汤药、圣僧等多名侍者,作为住持的助手,并服侍住持的日常起居。通过头首、职事和侍者,住持方能实现对丛林的管理。因此,《敕修百丈清规》对这些人员的任免格外重视,其任免仪式多伴随几次规模较大的茶礼。
在“两序”章,比较隆重的有关茶礼有“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住持垂访头首点茶”、“两序交代茶”、“入寮、出寮茶”、“头首就僧堂点茶”等。如“两序交代茶”条载:“伺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毕。次第新职事具威仪,怀香躬诣各受代人处,插香对触礼一拜,请云(斋退拜屈尊重就寮献茶)随令茶头请两序各一人。东西序勤旧各一人光伴(西序请茶。则知事分手坐,于同列头首中。请肩下一人光伴,如肩上人赴坐位相妨。东序请茶,则头首分手坐,如维那位居东序。请茶时肩下副寺一人赴)寮中向内设特为位,主席分手位,左右光伴人位。斋退鸣寮前板,接受特为人,次接光伴人。入位揖坐烧香揖香烧光伴香,入座下茶。茶毕,受代人起将元请香插炉中,触礼拜谢而退。次日令堂司行者请交代点心,……凡侍者交代茶与点心,当请维那光伴(设位行礼皆同)。近时点心,因而请客、请乡曲,非礼也。”举办这些茶礼不仅体现了丛林对两序任免的重视和对新旧僧职的尊重,又因其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使新旧僧职的职务替换和事务交割变得更为顺利,有利于消解双方的矛盾和摩擦。
两序头首职事为实现对丛林的管理,日常也多举行大小不一的茶礼。如当丛林主持出缺时,“两序勤旧就库司会茶。议请补处住持”[5]。迎接主持“巡寮”时,“僧堂前挂巡寮牌报众。各寮设位备香茶汤”[6]。西序的“知客”负责丛林宾客的接待工作,“凡官员、檀越、尊宿、诸方名德之士相过者,香茶迎待,随令行者通报方丈。然后引上”[7]。明确规定了,凡来客都要献茶以示礼敬。如对于游方参请的僧人,知客接待,互相问询后,“揖坐烧香,吃茶略询来历”[8]。
为联络感情,四大节“库司”要“特为首座大众茶”,“遇节之次日粥罢,库司具茶榜(与汤同)请茶报众挂牌。长板鸣入常请茶,与侍者同。斋退排照牌,设位鸣鼓集众。揖坐、揖香、揖茶,巡堂问讯,住持前行礼致词。并同汤礼”。“前堂”在四大节时也要“特为后堂大众茶”,“遇节之第三日,首座具茶状见后,诣后堂首座寮及诣方丈。请茶讲行礼仪,次第并与库司。特为茶同。但添设知事位次”。节腊时库司头首点行堂茶,“库司候方丈点茶罢,知事诣行堂。点茶知事居主位,典座分手行礼与方丈侍者同。送出门喝云(参头大众诣库司谢茶),库司客头报云(知事传语免谢茶),头首候点僧堂茶(见两序章)罢,令堂司行者报参头挂牌报众,请典座光伴行礼(与库司同,出门喝谢喝免亦同)”[9]。
(3)茶礼对普通僧众的要求
茶礼是禅宗丛林的重要活动形式,普通僧众虽没有举办茶礼的权利,一旦受请,必须认真参与。“大众”章“赴茶汤”条规定:“凡住持、两序特为茶汤,礼数勤重,不宜慢易。既受请已,依时候赴。先看照牌,明记位次,免致临时仓遑。如有病患,内迫不及赴者,托同赴人白知。惟住持茶汤不可免,慢不赴者不可共住。”对茶礼中僧众如何吃茶,《敕修百丈清规》也有明确的规定:“若有茶就座,不得垂衣,不得聚头笑语,不得只手揖人,不得包藏茶末。”[10]
二、《敕修百丈清规》中的茶汤与煎点
1.茶汤的含义
《敕修百丈清规》中,茶汤经常连用。检索《敕修百丈清规》全文,“茶汤”一词共出现65次。“茶汤”作为标题条目的也有不少,如“住持章”中,“请新住持”节有“新命辞众上堂茶汤”、“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入院”节有“山门特为新命茶汤”,“迁化”节有“挂真举哀奠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出丧挂真奠茶汤”;“大众章”有“赴茶汤”。在《敕修百丈清规》中,不同语境下,“茶汤”的含义是不同的。
(1)“茶汤”指茶和汤两种饮料的情况
静素之美
在《敕修百丈清规》一书中,有时“茶汤”是指茶和汤两种不同的饮料。如“新命辞众上堂茶汤”条载:“至起离日,专使诣诸寮别。新命上堂,致谢两序勤旧大众。下座鸣鼓三下,向法座立。普与大众触礼三拜,从西廊出。鸣大钟诸法器,大众门送,行仆门外排立。山门首预钉挂帐设,中敷高座向内,首座向外摄居主位,西堂勤旧分手光伴,东西序两边朝坐。上首知事行礼揖坐,揖香归位,点茶收盏。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点汤。汤罢起谢上轿,两序勤旧备轿远送,住持当力免之。鸣大钟住持轿远方。”[11]文中记述了新命住持辞别故旧僧人的仪式,在该仪式中既用到了茶,又用到了汤。故这里的“茶汤”是指茶和汤两种不同的饮料。在该仪式的程序上,是先上茶,后上汤。这是符合宋元时期汉族人民的待客习俗的。宋代佚名《南窗纪谈》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至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这说明,茶用于迎客,汤用于送客。先迎后送,故待客时先茶后汤。受汉族人待客习俗的影响,在新命住持的辞别仪式上,也是先行茶礼,后行汤礼。类似的仪式还有“山门特为新命茶汤”等。
然而,在有些仪式中,却是先汤后茶,如“堂司特为新旧侍者茶汤”条载:“草饭罢,维那令堂司行者,请新旧侍者,并圣僧侍者,参前就寮献汤。堂司设位排照牌。请寮元,光伴鸣寮前板。接入揖坐(礼与库司同)当在方丈特为汤之先,庶不相妨行礼。候方丈特为新首座茶罢,则堂司亦请新旧侍者特为茶,次日当专致谢。”[12]先汤后茶的习俗在北方契丹人中曾广泛流行,宋人朱彧《萍州可谈》卷1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宴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先汤后茶的习俗在《辽史·礼志》中亦有反映,在“宋使见皇太后仪”中,有“赞各就坐,行汤、行茶”的记载;在“贺生辰正旦宋使朝辞太后仪”中,有“行汤、行茶毕,揖臣僚并南使起立,与应坐臣僚鞠躬”的记载。由于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与契丹族同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在继承汉民族先茶后汤的同时,也不反对契丹族的先汤后茶习俗,故《敕修百丈清规》中的礼仪也有先汤后茶的情况。
(2)“茶汤”特指茶水一种饮料的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敕修百丈清规》中的茶汤特指茶水一种饮料。以卷3“住持章”之“迁化”一节为例,“挂真举哀奠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出丧挂真奠茶汤”各条的“茶汤”均应指茶水。“迁化”一节中的“入龛”和“茶毗”两条,均载有“二时上粥饭。三时上茶汤”;“全身入塔”条,载有“每日三时上茶汤,集众讽经”。这里的“茶汤”也应指茶水。
2.煎点的含义
检索《敕修百丈清规》全文,“煎点”一词共出现26次,它们大多出现在卷3“住持章”中。在该章的“住持日用”节中有“受嗣法人煎点”条,“请新住持”节中有“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条,在“入院”节中有“受两序勤旧煎点”条。这里的“煎点”为举行茶汤礼仪之意。以“受两序勤旧煎点”为例,“至日首座、知事、勤旧诣方丈,插香,拜请住持,次请侍者、小师。铺设住持寝堂中位,两序勤旧位如常坐。侍者、带行、小师问讯住持毕,两序、勤旧末坐。至时,首座请住持出,揖坐行礼。若免,只烧香,进前问讯、下嚫。首座、知事、勤旧为首,三人问讯,归位坐。食毕,首座起身烧香。如免礼,则就坐吃茶。诸山道旧及办事、法眷、小师等,请寝堂煎点,礼同。但煎点人设位高下,临时斟酌”。从文中的记叙可知,“受两序勤旧煎点”规定了首座、知事、勤旧等人初次正式拜见住持的程序礼仪。在这一程序礼仪中,双方坐下吃茶是必不可少的。
“煎点”是为茶礼,从书中所记人们谢茶时所用的言词也可以看出,如在“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条中,新首座对方丈为自己举办的欢迎茶礼,要感谢道:“此日特蒙煎点,礼意过勤。下情不胜愧感之至”[13]。在“游方参请”条中,游方僧人的谢茶词为:“某等重承煎点,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14]。在“方丈特为新挂搭茶”条中,新挂搭僧人的谢茶词为:“某等此日重蒙煎点。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15]。在“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条中,首座对住持的谢茶词为:“兹者特蒙煎点。下情不胜感激之至”[16]。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李继武认为,“因煎茶或煎汤时伴有点心,故在清规中也用‘煎点’二字指代茶汤礼仪”[17]。笔者认为,“煎点”二字指代茶汤礼仪是正确的,但将“煎点”中的“点”解释为“点心”,却是望文生义所造成的错误。“煎点”中的“点”,本义应为点茶。在百丈怀海禅师生活的唐代,人们烹茶的方法为“煎茶”,即将水烧开后,投入茶末煎煮。到了宋代,“点茶”法盛行开来,逐渐取代了“煎茶”法。点茶时,先将茶粉置于碗中,取少量的热水调成膏状,然后边加开水边搅拂茶汤。元代时,“点茶”仍然盛行。宋元时期,受“点茶”一词的影响,也有称“点汤”的。如宋代袁文《瓮牗闲评》卷6载:“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元杂剧《冻苏秦》描写苏秦落魄后去见丞相张仪,侍从张千一说点汤,苏秦便说:“点汤是逐客,我则索起身”。郑光祖《玉粲登楼》第二折中有“点汤呼遣客,某只索回去”。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也有“你休来耳边厢叫点汤!”可见,无论是“煎”,还是“点”,都是烹茶(或汤)的方式。《敕修百丈清规》用“煎点”指代茶汤礼仪,真实地反映了茶饮烹制方法演化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早在宋代“煎点”二字就已经合用了,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3《天晓诸人入市》载:“每日交五更……亦闻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注释】
[1]李继武:《枙百丈清规枛研究》,西北大学宗教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第60页。
[2]《左传·成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本。
[3]《论语·为政》,十三经注疏本。
[4]参见李继武:《枙百丈清规枛研究》,西北大学宗教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第53-54页。
[5]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3《住持章》“议举住持”条,大正藏本。
[6]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3《住持章》“巡寮”条。
[7]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4《两序章》“知客”条。
[8]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6《大众章》“游方参请”条。
[9]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8《节腊章》。
[10]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6《大众章》“日用规范”条。
[11]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3《住持章》。
[12]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4《两序章》。
[13]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4《两序章》。
[14]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6《大众章》。
[15]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6《大众章》。
[16]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8《节腊章》。
[17]李继武:《枙百丈清规枛研究》,西北大学宗教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第5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