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弼为了论证自然(无为)是名教之本,构建了一个精致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说明名教,为现实政治需要服务的。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宣扬有一个比客观事物更根本的本体存在,这个本体就是无,这就是所谓“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对此,王弼从哲学的角度多方面地展开了论证。(一)从本末、体用关系来论证王弼认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个别存在物(有)是现象(末)

王弼为了论证自然(无为)是名教之本,构建了一个精致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说明名教,为现实政治需要服务的。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宣扬有一个比客观事物更根本的本体存在,这个本体就是无,这就是所谓“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对此,王弼从哲学的角度多方面地展开了论证。

(一)从本末、体用关系来论证

王弼认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个别存在物(有)是现象(末),而在现象之后有一个更根本的东西,是万物的本体(本),它叫作自然,也叫作无。他说:“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老子注》第二十五章)自然体现了本体。又说:“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为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老子注》第四十章)意思是宇宙万物都是具体存在着的东西,这些东西的生成是因为有一个“无”作为它的本体,如果要全面了解“有”,就必须把握它的根本“无”。何晏也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又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列子·天瑞篇》注引《道论》)这和王弼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王弼看来,“无”既然是世界的根源、万物的基础,所以它是事物的本,又是事物的体,而“有”是末,也是用。王弼说,事物“不能舍无以为体”(《老子注》第三十八章),事物本身不能作为根本,必须依靠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他又说:“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老子注》第十一章)他认为“有”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依赖“无”,发挥了“无”的作用。“无”是体,“有”是体的作用、表现,是一种用。“无”和“有”,体和用有着对立统一关系。王弼把《老子》哲学思想概括为一句话——“崇本息末”,认为应把本放在主要地位,要排除末的干扰。他总结道:“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老子注》第八十二章)主张掌握本体去认识现象,反对舍弃本体而去追求现象。

“有”从“无”这个本体产生,“无”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是为什么呢?王弼说,世界上任何具体的东西都是有形象、有名称的,因而有其特殊的有限的规定性,可以被感知、被认识,叫作“有”。具体事物(有)不能兼有、包含和统辖其他东西,有特定界限和范围的东西不能产生该界限和范围以外的东西,因而也就不能成为万物共同的始基、根源。也就不能成为纷繁复杂的万物的本体。假如世界的本原是某一具体事物,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千差万别的事物,而只能是单调的、单一的事物。无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东西,它无形象又无名称,无需依据其他任何东西,而又无所不在,无变化,也无任何属性,所以无是世界的本体。王弼还宣称这个无并不是绝对的虚无,因为它是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根据。无是一种“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东西。

王弼的本末、体用学说在方法论上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它对于说明一个事物、同一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及其主次关系具有指导意义。他看到了世界的本体与其现象之间乃是对立的统一,主张作为物质现象的本原必须舍弃该物质现象的诸多特征,这也是有合理性的。

(二)从一多、寡众关系来论证

王弼为了论证世界万物由一个更根本的东西即本体来统一,又从一多、寡众的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本”,宣扬世界统一于“无”。

首先,王弼认为世界众多万有是由“一”派生出来的。他说:“万物万形,共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注》第四十二章)这就是说,“有”是生于“无”的,“万有”是由“无”分化出来的,因此要由无来统一(“一”)。这个“一”就是统一“万有”的本体,也就是“无”。他又说:“一,数之始而物之极(本性)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老子注》第三十九章)“一”是万物差别的始点,也是万物的本体。王弼在论述《周易·系辞》的大衍义时更是发挥了这个思想。他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一作大极)。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易·系辞注》引大衍义)大衍数中不用的“一”,表示统一,即无形的本体,也就是太极;“四十九”,表示多,是数的极限,即有形的万物。“一”非数,“四十九”是数,“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万物都不是独立的实体,而由“不用”“非数”的“一”得以通达、生成,依据它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同时,太极就是“有物之极”(四十九),太极并不是在万物之外另有实体,而是在万物之间孕育万物。“无”是不能用无来说明的,必须通过有才能表现自己,所以又常常要在有形的事物上,指出它所根据的宗主就是那个无形的本体。王弼这段话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论证了“多”(有)必须以“一”(无)为本体。

其次,王弼认为,治理、统辖、统一世界万物的东西不能是多、众,而只能是一、寡。他说:“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周易略例·明象》)又说:“夫少者,多之所专也;寡者,众之所宗也。”(同上)“专”谓专擅、专制,“宗”指宗主、本体。以寡治众,以少统多,是天地间的普遍原则。所谓至寡,就是无。王弼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老子注》第十一章)意思是说,轱辘所以能把三十根直木集中起来使其运行,是因为轱辘中间有个空的地方(无),正是有这个“无”,才能把众多的东西统一起来发生作用。在王弼看来,“寡”是统治“众”的,“无”就是统一“有”的,所以,“无”比“有”更根本,是“有”的本体。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解释“一以贯之”,说:“贯犹统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

(三)从静动、常变关系来论证

王弼还通过关于静动、常变关系的论述来论证他的“以无为本”的观点。王弼表面上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但把运动变化说成是暂时的,静止不变才是事物的本性。他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虚静),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意思是说,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千变万化的有是不能恒常存在的,因而运动变化也只能是暂时的现象。千变万化的有都以无为本体,无是永远不变不动的、永恒静止的,所以,静止才是万物的本性。不仅如此,王弼认为静止也是运动的根源。他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老子注》第十六章)有从虚无中来,动从静中来,万物虽然都在运动变化,但终究归于静止。

从我同古代哲学思维的发展过程来看,王弼的“贵无”本体论同汉代经学相比是有所前进的。它扬弃了汉代经学的神学目的论,它所宣扬的本体不是人格神,不是上帝,不是异己的支配力量,而是自然而然的、万物的宗主,这就比汉代经学关于世界由什么构成,是否有神有目的的安排这种低级、粗俗的哲学命题,无论在哲学视野的广度上,还是在哲学思维的深度上都前进了一步。王弼在论证其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时,提出了本末、体用等哲学范畴,运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标志着我国古代思辨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人类思维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