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二十九章》)
意 译
任意妄为的人会招致失败,执着强求的人会使希望落空。因此,圣人无所作为,也就不会招致失败;不曾执着,也就不会希望落空了。
人生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功学也是一门放弃的哲学。老子告诉我们,对有些事情是没有必要执着的,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在人生中,必要的放弃不是失败,而是智慧;必要的放弃不是削减,而是升华。放弃才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们都有这样吃水果的经历:有时候水果买多了,或者是自己刚买了,朋友又拿来一些,单位一下子也发了一大箱,不可能及时吃完,这时候家里人就会有分歧:孩子们多半挑好的吃,而年纪大的人一般都会先拣不好的吃。等到把坏的吃完了,好的也变坏了,结果往往是很多人从头到尾就没有吃到一个好水果。
面对一箱水果时,有人从烂的开始吃,吃了一箱都是烂的,有人从好的开始吃,至少能吃半箱好的。不懂得放弃的人,内心其实是有一种错误的贪婪的思维方式:我全都要!结果却往往很不理想:要了坏的,放弃了好的;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
贪小失大,也许这是多年物质匮乏造成的后遗症,但从意识根子上来说,这不是一种节俭的行为,而是一种贪婪和奢望。他们主观上希望能把全部水果都享受到肚子里,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想全部占有而不想放弃任何一个。
生活中不会放弃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会放弃的人总给自己背上许多沉重而愚蠢的负担。比如说那些样式过时、穿上去使你感觉很不舒服的旧衣服,许多人并不想扔掉,让它们占据着本就拥挤的空间,还要不断地收拾、整理,费时费力;还有很多自己不喜欢的照片,从来也没有想着把它们销毁,日积月累地堆积在影集里,看一次别扭一次;还有很多从来也用不上、也没什么纪念意义的东西等。
这些小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一种常见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在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不会放弃,也就不会去抓住主要矛盾,使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
春秋时期,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晋文公做霸主的愿望首先受到了楚国的反对,于是进行了一场战争。战争开始的时候,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了,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90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楚军统帅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楚军被杀得七零八落。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战胜回国。
晋文公表面上主动让步,让楚国先进军,实际上,这是一种十分巧妙的策略。通过这种让步,晋国在道义上做到了仁至义尽,让楚国不再有攻击晋国的口实。正是这种巧妙的安排,让晋国不费力气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并且扬威于天下。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所以,适度的退让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道义上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而且能够打击敌人的锐气,从而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