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道德经·十五章》)
意 译
(善于行使“道”的人)他们总是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涉水过河,怕踩破冰层掉进寒水之中;他们总是警觉戒备,仿佛一个国王害怕邻国的军队随时来进攻自己的国家;他们总是恭敬郑重,仿佛要去远方赴一场重要的宴会,作为上宾的客人一样。
人生智慧
古人说:“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一个真正的圣人,遇到再怎么恶劣的状况,也不会走上绝路。老子在谈到修道之人时,用了几个比喻,“若冬涉川”“若畏四邻”等。“豫兮,若冬涉川”,说的是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做人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
从容应对万事,是大智慧,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外,平时待人接物,洞若观火,毫不含糊,这种修养和态度,便是“豫立而不劳”的形象。
“豫兮”应该“若冬涉川”。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此意。做人处事,必须要小心谨慎、战战兢兢。一个有修为的人,必须时时怀着冬天从冰河上走过的谨慎,稍有不慎,就会濒临险境。
庄子在《南华经》中曾借用庖丁的嘴,讲出了自己修养的造诣境界和处世的方法原则,与老子的思想如出一辙。庖丁说:“当我到了一般的杀牛匠那里去看时,看到杀牛匠的小心紧张与严谨的准备,自己便怵然为戒,顿生警觉,仿佛看到自己的榜样。”庖丁的技术那么高明,可是在看技术差的人杀牛时,并没有看不起别人。目空一切之人,总会掉以轻心,终归失败。庖丁说:“我学了他们的样子,虽然自己技术很高明,但动刀慢慢地,很小心很仔细地下来,‘哗’的一声,牛的四肢都解开了,牛身像泥巴一样散在地上。这个时候,我也累了,像一般杀牛匠把刀一丢,躺在地上也像一团泥巴一样。休息一阵,威风又来了,提刀而立,英姿四顾,站在高台上四面一看,觉得自己是个英雄,踌躇满志,把刀好好擦拭收好。”这就是人生,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一件事情做成功了,过后越想越觉得自己是英雄,在当时却备感痛苦艰难。
“犹兮,若畏四邻”,“犹”是猴子之属的一种动物,和狐狸一样,它要出洞或下树之前,一定先把四面八方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才敢有所行动。这个比喻借以说明,修道者必须思虑周详,慎谋能断,小心翼翼。社会纷繁复杂,人心难测,修道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于自己,对于外界,都要认识得清清楚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至善禅师有一个弟子,法名灵台,颇有慧心,心思奇快。至善非常喜欢他,一直希望他继承衣钵,弘扬佛法,使禅门发扬光大。但是,也正因为灵台和尚领悟力奇高,也常常有参念天下之心。一个冬天,灵台看到大雪纷飞,大地一片寂寥,他心念驰动,要独自下山,云游四方,参学天下,于是去向至善禅师告辞,说了自己的想法。禅师问他:“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四海云游,处处是家。”“好!你在此处参禅已近十年了,临走之际,我再向你说点佛法真意吧。你收拾好了行李,再来找我吧。”灵台和尚回去收拾行李,不一会儿便等候在方丈室的门外。禅师招呼他道:“你到我的前面来。”等灵台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时,禅师说:“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世间诸相,如同冬天的寒冷一样时时侵入肌肤,扰乱心灵,因此万事皆须小心谨慎。
“俨兮,其若客”,表示一个修道的人,待人处世都很恭敬,随时随地绝不马虎。如《礼记》中所说:“毋不敬,俨若思。”无论何时何地,皆抱着虔诚恭敬的态度,自尊自重,自我约束,慎独慎己,一切从自己开始,检点约束自己,时刻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用自己审视的目光严苛地审查自己,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
此外,胸襟气度包罗万物,人格宽容博大,神态雍容庄重。这才是悟道者所应具有的生活态度与行为准则。先古圣人一再叮嘱我们要“战战兢兢”,人生就像是一场冰面上的表演,切不要只顾华丽取巧,而破冰坠落,要轻盈小心地行走在冰面之上,才能最终完美谢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