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道德经·二十六章》)
意 译
虽然享受着华美的生活,却能够以一颗安然的心对待,达到超然物外的心境。
人生智慧
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一个渔夫来到河边,在岸上他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脚底下,后来发现是一小袋石头。他捡起袋子,放在一旁,坐在岸边等待黎明,以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懒洋洋地从袋子里拿出一块块石头丢进水里。实在没有其他的事可做,他继续把石头一一丢进水里。
慢慢地,太阳升起,大地重现光明,这时除了一块石头之外其他的石头都丢光了,最后一块石头在他的手里。
当他借着日光看到了他手中所拿的东西时,心跳几乎要停止了,那是一颗宝石!原来在黑暗中,他把整袋的宝石都丢光了!在不知不觉当中,他的损失有多少!他充满懊悔,咒骂着自己,伤心地哭得几乎要失去理智。
渔夫在无意间碰到的财富足够丰富他的生活好几倍,然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又从他手中消失了。不过,就某方面来讲,他还是幸运的,至少还有一颗宝石留了下来,在他将那颗宝石丢掉之前,天已经亮了。所以一个乐观的人一定不会像渔夫那样心中懊恼,而是会庆幸自己还保留了一颗宝石。所以,悲哀还是幸运,完全在于人的心念如何选择。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享受着华美的生活,却能够以一颗安然的心对待,达到超然物外的心境”。尽管老子这段话本是说给统治者听的,但也为我们揭示了心念选择的重要性。即便身在尘俗乱世之中,但如果有一颗不落俗世的心,依然可以超然物外,这是对待生活的一种哲理心态。
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会常常走运,周围一片漆黑,时间如白驹过隙,太阳尚未升起时我们已经两手空空了。生命是一个很大的宝库,生活的秘密、奥妙、快乐、解脱、慈悲和智能……都期待我们好好掌握和利用,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只是白白地将它浪费掉,等到我们知道生命的重要时,已经将时光消磨殆尽。人一辈子都忙忙碌碌做什么呢?做自己身体的奴隶,做物质的奴隶,做别人的奴隶,为儿女、亲戚、工作,终身都在服役。最后却是一无所得地离去。
假定人真做到了长生不死,有什么用处呢?就算活一万年,也不过多等了一万年才死。所以这个形体的生命,不是真道。长命百岁,终是年老力衰,活长了又有什么用?这是真正的大悲哀。一个关于鹿和马的寓言故事,颇为犀利地点出了这一悲哀。
鹿和马都被公认为是跑得最快的动物,只不过鹿在森林中,马在草原上,它们都对彼此有亲切感,但是关系仅限于偶尔碰面时打个招呼而已。既然双方都有成为朋友的心愿,何不进一步促进彼此的关系呢?于是,鹿就邀请马到家里来玩,马欣然同意了。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草原上吹着温馨的风,马踏入了森林。然而,刚进入森林的马很快就后悔了。这里是和草原完全不同的世界,起初还不觉得怎么样,可是越往森林里面走,树木就越高大,绿叶也越来越茂密。树林的枝叶重重叠叠地遮蔽了天空,草原上那习以为常的高挂天空的太阳,在这里完全看不见。怀着不安的马,陡然对住在这种地方的鹿害怕起来。它不得不承认,只有灵敏的鹿才适合这座密林。
后来,人类邀请马与他们合作,马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和无尽的财富,被吸引了。有一天,人说:“其实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的,现在我们又能够提供给你丰盛的食物,如果你能够依照我们的方法去做,即使是在森林里,你也一定能够跑赢鹿。”不知道为什么,马竟然答应了。人类利用可以让马吃饱为条件,堂堂正正地骑到了它的背上,一起进入森林里追赶、猎捕鹿。一场阴谋开始了。
被追得走投无路的可怜的鹿在疑惑之中,满怀着悲伤,对马露出悲哀和疑惑的神情。可是,此时的马被鞭打的疼痛和缰绳操纵的窘迫弄得头脑麻木,它或许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察觉鹿的变化。从那次狩猎结束之后,人类便把马的缰绳紧紧抓在手中了,他们喂养马,并把它们绑在专门建造的马厩里。
人,有的可以永远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有的却选择了做自己生活的奴隶。就像故事中的马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填满自己妒忌的心,却永远地丢弃了自由的权利。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决定了你享有什么样的人生。无论你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都要弄清楚这样做值不值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