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六十四章》)
意 译
矛盾最好在它还没有出现时就处理妥当,混乱也要在它还没有发生时就治理清楚。
人生智慧
很多人认为,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中没有世界末日的概念,因此就缺乏西方文化中的末日危机感。连中国的日历也是没有终结的结构,每60年循环一次。
作为一个仁爱、超脱之人,老子当然没有想到世界末日这么一说,但是,他一样具有危机精神。老子认为,防微杜渐,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才不会酿成大的祸患。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是缺乏危机意识的,老子认为,危机的产生有一个从“萌发期”到“爆发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危机的发生都有预兆性的信号,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人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日常收集到的信息,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预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一点,海尔总裁张瑞敏认识得非常深刻,据说,他就是受了《道德经》的启发。
全球领先的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于2005年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可口可乐蝉联第一,微软取代麦当劳排名第二,Google取代诺基亚排名第三。中国海尔入选,排名第89位。这是中国人的自豪,民族的骄傲。但在众多光环笼罩下,海尔没有骄傲,“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是海尔危机意识的真情表露。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要想不断地稳步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危机迟早都会来的,危机意识是进步的原动力。张瑞敏曾经把当代最优秀的CEO、GE公司前掌门人杰克·韦尔奇称作市场经济下的奇人。韦尔奇管理的一大特点是,不断在企业内部进行革命。他奉行一种“在必须变革之前作出变革”的哲学,甚至在大获成功之后,他还说:“对于我们的企业现在处于什么地位,我全然没有把握。”张瑞敏提出的海尔危机理念与GE的思想如出一辙。
为了唤醒员工的危机意识,张瑞敏给大家讲述了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故事。20年前,美国GE公司把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负责人梅洛尼先生叫过去说,我们决定收购你的公司,你回去准备一下。梅洛尼先生很生气地答道,我没有决定卖掉我的公司。美国人撂下一句话:那你回去就等着瞧吧!
20年后,梅洛尼公司还存在,品牌还是自己的,并且家电产品已在欧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梅洛尼老先生说:“这20年来,我就是拼命地跑,不敢喘气,只有这样,我的公司才避免了被别的大公司吞并。”
这是梅洛尼先生在博览会上亲自讲给张瑞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海尔员工圈内很快成为议论的话题。
张瑞敏在多种场合表示,尽管海尔仍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但极限随时都会出现,这与公司大小无关。当一个企业感到疲倦,不能创新,不能战胜自我的时候,极限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海尔一旦决策失误,也许就会像泰坦尼克号,顷刻沉没。为防止这一点,必须使经常性的企业重组成为组织生活的一种方式。
打破平衡,展开竞争,螺旋上升——这是张瑞敏提出的海尔集团内部运行机制的总思路。他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事物都是在不断打破旧的平衡、走向新的平衡的运动过程中得以保持活力和发展的。其实,打破平衡的做法,正是海尔稳步发展的奥秘。
海尔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其管理成熟度和规范化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不亚于大型跨国公司。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该有着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促使我们不断前进,迈着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地努力,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