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五十五章》)
意 译
懂得和谐的作用,处事就会持久;懂得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明智的。
人生智慧
世俗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有遭遇险恶与危难的时候,如果无法躲避,唯有镇定以待,切不可让自己乱了阵脚,那可是做人处世的大忌。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其中便也蕴含着这个道理,如果不知“常”而妄动,就会遇乱则乱,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帮助。尤其是在面临危难时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自己随时随地在和自己争讼。
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好比是“心兵”。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而人们在应对危急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商。逆商与智商、情商一样,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一生的成就大小。
心兵慌乱之时需要“快刀斩乱麻”,就像最终成为亚细亚王的亚历山大在面对戈迪亚斯的神秘绳结时一样,一剑落下,绳结自开。如果在纷扰之中心兵慌乱,乱作一团,最终只会溃不成军。然而,许多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通常会兵荒马乱,自乱阵脚。
其实,沮丧的面容、苦闷的表情、恐惧的思想和焦虑的态度,都是人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是他不能控制环境的表现。这些危难面前的人们的心理反应,无疑都是我们的敌人,所以,在面临险境或者危难与厄挫之时,我们要试着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
有一个富翁,在一次大生意中亏光了所有的钱,并且欠下了债,他卖掉房子、汽车,还清债务。
此刻,他孤独一人,无儿无女,穷困潦倒,唯有一只心爱的猎狗和一本书与他相依为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来到一座荒僻的村庄,找到一个避风的茅棚。他看到里面有一盏油灯,于是用身上仅存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油灯,拿出书来准备读书。但是一阵风忽然把灯吹熄了,四周立刻漆黑一片。这位孤独的老人陷入黑暗之中,对人生感到痛彻的绝望,他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立在身边的猎狗给了他一丝慰藉,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沉沉睡去。
第二天醒来,他忽然发现心爱的猎狗也被人杀死在门外。抚摸着这只相依为命的猎狗,他突然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世间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于是,他最后扫视了一眼周围的一切。这时,他发现整个村庄都沉寂在一片可怕的寂静之中。他不由疾步向前,啊,太可怕了,尸体,到处是尸体,一片狼藉。显然,这个村昨夜遭到了匪徒的洗劫,整个村庄一个活口也没留下来。
看到这可怕的场面,老人不由心念急转,啊!我是这里唯一幸存的人,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此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得四周一片光亮,老人欣慰地想,只有我幸存,我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虽然我失去了心爱的猎狗,但是,我得到了生命,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
故事中的老人,在遭逢失意与大难的情况下,重新寻回了希望,赶走了绝望。这不得不为他人生中的又一大转折。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旦遇到此类事情时,我们也要学会冷静应变,调整自己的心态。
中国古代的一位君王,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委以重任。
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可以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或许,那位君王之所以对那些新臣另眼相看,便是从他们细微的动作情态中看到了那份处变不惊、遇事不乱的从容。
在危难面前,按住心兵,保持一份镇定,就能让我们在车马喧嚣之中多一分理性,在名利劳形之中多一分清醒,在奔波挣扎中多一分尊严,在困顿坎坷中多一分主动。世俗多艰险危难,所以需要锻炼自己处世泰然的气度,关键时候保持冷静,切莫妄动,这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