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怕,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季羡林
世上的事,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到。没有欲望,就没有烦恼。欲望越多,烦恼也就接蹱而来。
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为吃而烦恼:穷人不知道下一餐食物在哪里,富人吃腻了所有美食,下餐却不知该吃什么才可口;为穿而烦恼:服装款式层出不穷,穿什么才时髦呢?
当然也还有人为冬天的到来,没有御寒衣物而苦恼;为栖身之所而烦恼,地皮的价格不断在上涨,买一套房子要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对于工薪阶层而言,租房也令人担忧。有了房子又因为太窄,或周围环境差不理想,住得不舒服。有人想住宽敞的楼房或别墅,而又没钱。为了吃、穿、住就够烦恼一辈子了,何谈幸福?与基本生存相应的是财富。为了维持“我”能够更好地生存,就得拼命地去工作、去创业。假如没有特别的技能,就需要卖苦力;有人虽然有自己的事业,但这事业就像一副沉重的担子,终日要为此操尽心思。工作原为享受,而为了工作却不得不放弃享受,岂不是舍本逐末?创业难,守业也难。人在没有财富时,为了“我”的生存会处在不断追求财富的奋斗中。一旦富足,人生无所追求,生活又会出现厌倦,那就更可怕了。
人这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挫折、烦恼、痛苦,想躲也躲不过去。对此你叹息也好,焦急也好,忧虑也好,恐惧也好,都解决不了问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必在意那么多呢?
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做到无欲无求?
现代人只懂得赚钱的重要,以为有钱就能过得快乐幸福了。其实构成人生幸福的不仅是财富,还有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心灵与身体。有财富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享受;有财富有健康的身体,但没有健康心灵,也不能获得快乐。一个人烦恼时,可以逃避环境,但无法逃避自己的心灵,就像你心情不好时,不论跑到哪里你都感到烦闷一样。
从人生幸福的意义上说,应该是心灵健康第一,身体健康第二,财富的拥有为第三。然而现代人舍本逐末,他们看不到心灵健康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为了追求财富用尽心思。有了财富又尽情地放纵自己,使得整个心灵处在高度的破碎状态中。在这个社会中有钱人多得很,但有钱的人自己感觉幸福的没有几个,因为他们大多缺少健全的心态,他们没有心情享受快乐。
世人都想超脱,希望潇洒走一回。很多人以为一掷千金是潇洒;有人以为浑身名牌是潇洒;有人以为一餐饭吃上几万元,是潇洒。其实这是风光,不是潇洒,潇洒是建立在超脱基础上的。我们倘能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不住于相,随缘自在,不为物役,那才是真正的潇洒。
有位哲人曾说:“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正是因为欲望太多,从而造成心理贫穷。
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或者是其他的任何物质……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些东西都是暂时寄托在你这里,没有人能拥有它。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最后,物归何主都不得而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都视为身外之物。而贪婪者却把它们视为珍宝。到最后却往往是一无所获,这里讲一个贪婪者的故事。
以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去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绝不回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十多天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里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个教徒也想:“我怎么可以先讲,而让他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俩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俩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个眼睛都瞎掉!
原本这件礼物非常美好,可以使两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忌妒”,左右了他们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败俱伤的“双输”!
如果他们每个人都有知足者常乐的心态,不在乎多少,我想他们最终也不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但知足并不表示不进取,物质上要知足常乐,但追求上要不断向前。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必是自我毁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所拥有的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太多,就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忌妒别人比我们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卡耐基也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着豁达一点。”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的说法,哲学的精华就是:“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
“身外物,不奢恋。”这是知足常乐者的智慧;放弃也是一种幸福,这是智者的思想,这些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真正地摆脱心理的贫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