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大臣中,无人能及。这又惹怒了皇上,他被再次削职。王僧达的死,究其原因在于其不知足。一天,都城来了一个修道的圣人。贵族一听高兴坏了,心说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刘禹锡本是牛僧孺的前辈,又是当时文坛大家,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对牛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张无弛不行,有弛无张也不行。张弛结合,斯乃正道。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季羡林

人们对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导致了内心的苛刻与紧张,它也不会单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去强求生活。

生活中有不少人生旅途一帆风顺,断无生计之忧与养家糊口之虑者,仍在喊“活得累”,他们的“累”除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外,主观上主要是欲望之累。

有道是“欲壑难填”。大凡喊“活得累”者,都与欲望过奢有关。有些人比下有余,却总想着比上不足,于是便生出许多不满足:官不够大,钱不够多,位不够高。这些不满足不是转化为积极上进、参与竞争的动力,而是整日怨天尤人。在这种精神状态的支配下,当然不会“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于是只有叹息“活得累”了。

我国古代南朝的中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但却天生有不知检点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大臣中,无人能及。他在朝时间不长,就开始凯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并没有醒悟,仍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这又惹怒了皇上,他被再次削职。他终于因羞成怒,对朝政看不顺眼,所上奏折,言辞激昂,终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而被赐死。

王僧达的死,究其原因在于其不知足。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没几年就升到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可他竟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落了下来,遭到了灭顶之灾。所以可以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送了王僧达的性命。

财富、地位等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幸福之门能否打开,要看我们是否拿对了钥匙。

从前,有个非常有钱却很吝啬的贵族,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发财,但是如果让他为别人花一点小钱,他都会非常不高兴。大家全都管他叫吝啬鬼。而这个吝啬鬼最发愁的是明天赚不到大钱,最担忧的是子孙将来守不住他的财产。这些忧愁常常搅得他吃不香睡不着。

一天,都城来了一个修道的圣人。很快百姓就传开了:说这个圣人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任何愿望。贵族一听高兴坏了,心说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他立即来到圣人住的庙里,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圣人。圣人说:“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不过有一个条件。”贵族吓了一跳,担心圣人是想叫他施舍财物,可他又想,自己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管他提什么要求呢!一咬牙说出了平生从来没说过的话:“什么条件?圣人请说吧,我一定会照办的。”

圣人说:“你家旁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母女俩。明天你给她们送一点粮食去。”贵族心想,这比起他要实现的最大愿望,简直算不上什么,于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他拿着一小袋粮食来到那户人家里的时候,那母女俩正快快乐乐地忙着干活。他对母女俩说:“请收下这点儿粮食吧,这样你们就有吃的了。”那母亲说:“谢谢你,今天我们有粮食吃,我们不要,你拿回去吧!”贵族说:“过了今天,还有明天,你们留着明天吃吧!”那母亲却坦然地说:“明天的事我们不担心,我们从不为明天的事情发愁,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不会让我们饿死的!”说完又埋头干活去了。

听了这话,贵族先是惊愕,接着似乎恍然觉悟。他感到无地自容,赶快离开穷人家,来到圣人那里,非常恭谨地行了个礼,说:“圣人啊,我感谢您满足了我的最大愿望,是您给了我幸福的钥匙,说真的,不知足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永远不会找到幸福的。”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一个人要是不知足,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他要是知足,幸福就会不请自到。

贵族一直在寻找幸福,他以为幸福的钥匙在圣人手中,没想到这把钥匙竟在穷邻居那里。他从穷邻居的言谈中悟到了幸福的真谛---珍惜所拥有的,不去奢求那些遥不可及的或者本不属于自己的,过好当下,不为明天的事情发愁。

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知足常乐,那些总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人,是永远没有快乐的。一个人在生活中能不过分注意缺憾,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会快乐无比。否则,总以抱怨之心,何处不是阴云淫雨,烦恼不尽。

在生活的漫长岁月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无尽的烦恼和难题,使我们不断地失去我们不想失去的东西,但同样是这些选择又让我们在不断地获得。我们失去的,也许永远无法补偿,但是我们得到的却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独特的人生。因此面对得与失、成与败,要坦然待之,凡事重要的是过程,对结果要顺其自然,不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人生无坦途,在漫长的道路上,谁都难免要遇上厄运和不幸。人类科学史上的巨人爱因斯坦,在报考瑞士联邦工艺学校时,竟因三科不及格而落榜,被人耻笑为“低能儿”。小泽征尔这位被誉为“东方卡拉扬”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在初出茅庐的一次指挥演出中,曾被中途“轰”下场,紧接着又被解聘。为什么厄运没有摧垮他们?因为在他们眼里始终把荣辱看做是人生的轨迹,是人生的一种磨炼,假如他们对当时的厄运和耻笑,不能泰然处之,也许就没有日后绚丽多彩的人生。

生活在世上,每个人的活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个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活得痛苦,有的人活得轻松呢?这其中,除了禀赋差异外,就是聪明人懂得调整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智者顺时而成功,愚者逆理而失败。

唐朝诗人刘禹锡,才富五车,诗名很大,为人爽直,但有时做人不够圆通,惹来不少麻烦。当时有项风俗,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称之为“行卷”。

襄阳有位才子牛僧孺这年到京城赴试,便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见很有名望的刘禹锡。刘禹锡很客气地招待了他,听说他来行卷,便打开他的大作,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他的文章,“飞笔涂窜其文”。刘禹锡本是牛僧孺的前辈,又是当时文坛大家,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对牛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但牛僧孺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他从此便记恨于心了。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刘禹锡仕途一直不很得意,到牛僧孺成为唐朝宰相时,刘禹锡还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相遇在官道上,两个便一起投店,喝酒畅谈。酒酣之际,牛僧孺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之语,显然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刘禹锡见诗大惊,方悟前事,赶紧和诗一首,以示悔意,牛僧孺才解前怨。刘禹锡惊魂未定,后对弟子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惹来大祸,你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好为人师。”

智者懂得,人生道路曲折多变。有些时候,对事物的发展只有“顺其自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就是对世间的功名利禄、是非得失看得淡泊,不去执著追求,笑对毁誉。这也不失为一种糊涂。

亲鸾《末灯抄》:“‘自’是‘主动地’之意,‘然’是‘变成这样’之意。故‘自然’非由行者所裁夺,乃如来的信誓也。”此处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科学所说的单纯的自然事物,而是指透过宗教的觉醒的眼光所见的世界,也就是一切事物按照佛意成为它现在的样子。

顺任自然,有人认为是一种糊涂,但是,只要抛弃自己迷乱的思想,置身于听任佛意支使的境界中,就能真正发挥具有自主性的自我,这并非如宿命论所言的听其自然。

人对待生活,如果能将自己与自然合二为一,顺应自然地度过人生,那就必定能达到人生无忧无虑的至高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