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难学,汉语也难掌握,这两个难学的语言碰在一起,是难上加难,但中国有句成语叫“难能可贵”,越是难的东西,你能掌握它,那就愈发显得宝贵。
——马坚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总与成功相伴而行,你害怕失败,失败就不会发生了吗?事实上恰恰相反,正如那句俗话所说:“怕什么就会来什么。”这让我们想起了那条有名的“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说了句玩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得到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当事人觉得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可能引起最大的损失。”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人类虽然越来越聪明,但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有多进步,有些不幸的事故总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人们为了避免错误,绞尽脑汁地设计了许多的“完美模型”,但任何完美的模型也避免不了人们犯错误的天性。
事实上,人们已经吃过无数次迷信于“完美模型”的大亏:“泰坦尼克”号曾被认为是“不可沉没”的;马奇诺防线也被称作“不可逾越”的;在发生核泄漏之前,每个核电站都声称自己的安全系统是“万无一失”的……
虽然错误是我们的影子,但它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可怕。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错误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它,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1929年夏天,波士顿红袜队垒手——卡尔·耶垂斯基成为棒球史上第15个击出3000次本垒打的人。
传媒界对他十分注意,数百名记者在破纪录的前一个星期,就开始报道他的一举一动。
有一位记者问他:“耶垂斯基,难道你不怕这些注意力会使你发挥失常?”
耶垂斯基回答道:“我的看法是,在我的运动生涯中,我的打击数超出一万次,也就是说我有七千多次未能成功地击出本垒打。仅是这件事实就能使我不至于失常。”
许多人认为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事实上,它们是一体的两面。以耶垂斯基为例,击打有打中与打不中两种情形,这同样适用于创造性思考:它既能孕育出新创意,也会产生错误。
然而,仍有许多人不喜欢犯错误。我们的教育方法采用寻找“正确答案”的观点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使我们的思考更加保守。
从小时候起,我们就被教导要寻找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好的,不正确答案是坏的。这种价值观根植于学校的奖惩制度中,如:
90分以上:优;
80~90分:良;
60~80:及格;
低于60分:不及格。
这种制度,让我们从小学就学会要尽可能答对。换句话说,这种制度教会了我们“犯错误是坏事”的观念。
假使你知道一点微小的错误也会对你不利时,你会牢牢地记住不可以犯错。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不要置自己于失败之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保守的思想模式,害怕成为一个“失败者”。
有一个年轻人从大学毕业之后,很长时间都找不到一份工作。
后来,他到心理诊所去咨询,心理专家发现他的问题就在于不懂得接受失败。
他在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中,各项大小考试从未不及格过,这使得他不愿意尝试任何可能招致失败的工作。他的思维已经被塑造成这样一种模式:失败绝对是坏事,而不是产生新机遇的潜在垫脚石。
瞧瞧周围的人,有多少中级管理人员、家庭主妇、老师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意尝试任何新事物?!
许多人都牢记着不可在公众场合犯错,结果我们错过了许多学习的机会。
就现实而言,“犯错是坏事”是有点儿道理的,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要求我们在做成百上千件工作时不可犯错。此外,工程师设计的桥梁倒塌,股票经纪人让客户血本无归,或者是搞设计广告的人打出的广告反而使销售量减少,那么他们的工作都不可能维持太久。
然而,过于相信“犯错是坏事”,则会使你孕育新创见的机会大大减少。如果你只在意获得正确答案,而不在意能否激发自己的创意,那么你可能会误用取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和过程。
你还可能忽视创造性过程的萌芽阶段,仅花少许时间去证实假设、向规则挑战、提出“假如”问题,你也可能仅注意难题而不去深入思考。
如此,所有的思考都会产生不正确的答案,从而把你引入歧途。
如果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错误和失败完全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事情顺利时,我们通常不会想着去改变方向,因为在大多数情形下,我们的反应是根据“负反馈”的原则做出来的。通常我们只是在事情不顺利或没有做好工作时,才会注意到它们。
比如,现在你可能不会想到你的膝盖,那是因为膝盖好好的。同样的情形也可适用你的手肘,它们都在正常运动着,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假如你的一条腿突然受了重伤,你会立刻感到你以前能做到的事,现在都没办法做到了。
我们主要是从尝试和失败中学习,而不是从正确中学习。假如我们每次都做对了,就不需要改变方向,只要继续前进,直到结束。
比如,超级吨位油轮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沿岸爆炸后,成千上万吨的石油污染了整个海面及沿岸,于是石油公司才对石油运输的许多安全设施重新加以考虑。
同样地,在三里岛核反应堆发生意外泄漏后,许多核反应过程和安全设施都得到了改变。
错误具有冲击性,可以引导人们想出更多细节上的事情,只有多犯错,才会多进步。
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极高,你犯的错误就可能很少。
但是如果你从未做过此事,或正在做新的尝试,那么发生错误在所难免。发明家不仅不会被成千次的错误所击倒,而且更会从中得到新创意。
在创意萌芽阶段,错误是创造性思考的必要副产品。就如耶垂斯基所说的:“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准备。”
每当出现错误时,我们通常的反应是:“真是的,又错了,真是倒霉啊!”
而有创造力的思考者会了解错误的潜在价值,他们会说:“看这个!它能使我们想到什么?”然后他们会把这个错误当做垫脚石,来产生新的创意。
事实上,人类整个发明史上涌现出不少利用错误假设和失败观念来产生新创意的人。哥伦布以为他发现了一条到达印度的捷径,结果却发现了新大陆美洲;开普勒偶然间得到行星间引力的概念,却是由错误的定论得到的;爱迪生也是通过实验知道了上万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后,才找到了钨丝。
某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认为,除非有一半时间都失败,否则他不会快乐,他说:“假如你想做个原始创意人,就需要犯很多错误。”
一家发展迅速的电脑公司总裁告诉员工:“我们是发明家,我们要做别人从未做的事。因此,我们将会产生许多错误。我给你们的劝告是:‘可以犯错,但是要快点犯完错误。’”
一家尖端科技公司的某部门经理,询问副总工程师新产品的市场成功率,得到的答案是“大约为50%”,这位经理回答说:“太高了,最好设定在30%,否则在我们的计划内,会因太保守而不敢放手去做。”
银行业也有着相同的情形。据说如果贷款经理从未放过呆账,就可以断定他做事不够积极。
IBM的创始人汤玛斯·华生曾有过类似的话:“成功之路就是使失败率加倍。”
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说,错误是脱离常规和尝试不同方法的指标。
大自然提供了以试错法来进行改变的绝佳实例。
某一次生物体繁殖时由于外界环境或染色个体之间变化所发生的错误,就会导致遗传基因上的突变发生。在大多数的情况中,这些突变对物种都有不利影响,使其遭到自然选择的淘汰,但是偶尔也会产生对物种有利的突变,且会遗传给下一代。
地球上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生物,就是这种试错过程的结果。如果原生态的阿米巴虫不产生任何突变的话,哪会有今天的人类呢?
在你创造过程的萌芽阶段,错误是你偏离正轨的警告,如果你一直很少失败,那表示你不是很有创造力。
但是,犯错误也是有学问的,以下几条当注意的:
1.如果你犯了错,就把它当成获得新创意的垫脚石。
2.区分“尝试犯错”和“避免犯错”的不同处,后者的代价要大于前者。如果你未曾犯过错,那你应该问问自己:“由于太过保守,我错失了多少机会?”
3.加强你的“冒险”力量,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但必须常常运用,否则就会退化。你至少可以把每三四天冒一次险列为生活的重点。
4.要记住失败的两种好处:第一,如果你的尝试失败了,你将知道哪条路行不通;第二,失败给予你尝试新方法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