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你与仁德的人做邻居,与仁德的人一路同行。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仁德的人,我们怎样才能择邻而居呢?什么样的人才是仁德的人呢?孔子没有直接说出评判的标准,但是他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仁德的人。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现代的语言还原他的这一思想。
有一种仁人,能做到自我约束,严于律己。有一次,颜渊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又问:“具体从哪个方面才能做到仁?”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论语·颜渊》12.1)孔子主张克制自己的私欲,提高内在的道德涵养,用高尚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仁德的人。
还有一种仁人,推己及人,助人为乐。有一次,子贡对孔子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自己成功,也要帮助人家一同成功;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论语·雍也》6.30)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也富起来。改革开放之后,有些人的确先富起来了。在农村先富起来的一些人,把自己成功的农业技术、养殖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民,组织规模化种植、养殖,成立农村合作社,进行市场化管理,把乡亲们带动起来一起勤劳致富,这种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人。而有些靠不正当手段先富起来的“暴发户”,不仅不干好事,还做些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人们通常会说他们“为富不仁”。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也是仁人的表现。有一次,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论语·雍也》6.22)
老实做人,表里如一,也算是仁人。有一次,樊迟又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厚真诚。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背弃。”(《论语·子路》13.19)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即使是身处恶劣的环境,也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这样的人就是仁人。
有正义感,敢爱敢恨,这也是仁人的表现。樊迟特别爱问“仁”的问题。反反复复问过许多次,不知道孔子是不是被问得不耐烦了,樊迟再问这个问题时,孔子就回答了两个字:“爱人。”(《论语·颜渊》12.22)孔子还曾经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4.3)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雷锋日记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由此看来,雷锋精神包涵着中国儒家文化“仁”的价值观念,因为雷锋敢爱敢恨,和孔子说的是一个道理。
另外,牺牲自我,成就大我,也是仁人。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5.9)为了正义的事业,要抛开个人利益,甚至在生死关头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孔子还举例说明:“殷有三仁焉。”他们的主要事迹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论语·微子》18.1)微子是殷纣王的哥哥,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箕子是殷纣王的叔叔,他劝纣王改过自新,纣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贬为奴隶。比干也是殷纣王的叔叔,他屡次直来直去劝谏纣王,结果惹怒纣王,被剖心杀害,真正做到了“杀身以成仁”。
孔子不是完美主义者,即使是犯过错误的人也可以成为仁人。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为争君主之位,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家臣召忽,以死殉身,另一位家臣管仲却投靠了齐桓公,成为齐桓公的宰相。仅从这些行为评判,管仲不但算不上仁人,而且还是一个不能尽忠、叛变投敌的小人。然而孔子却对管子辅佐齐桓公成就功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赞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仁人。有一次,子路对孔子说:“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接着又问孔子“未仁乎?”(《论语·宪问》14.16)意思是说,管仲不是个仁人吧?孔子回答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成就一番大业,这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还有一次,子贡也问了同样的问题:“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论语·宪问》14.17)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评价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现在还是披散着头发、裸露左肩的野蛮人。管仲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呢?”
综上所述,“仁”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旁。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7.30)我如果想“仁”,“仁”就来了。对父母孝,就是仁;对弟妹友爱就是仁;爱护自己的子女就是仁;与人为善就是仁……
交流思考
1.你觉得做一个仁德的人很难吗?
2.怎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仁德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