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因人而异,差异交流

因人而异,差异交流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比如,种下一颗种子,很快就发芽、开花、结果,老百姓因此对鸠摩罗什非常信服,许多人都皈依佛法,一心行善。鸠摩罗什说,这是因为两者的理解能力不同,以士大夫的文化修养根本用不着那些虚幻不实的幻术,直接用平常的语言表达就行了。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6.21)意思是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

孔子向来主张因材施教。在《论语·为政》中,子游、子夏分别“问孝”。孔子对他们的回答是不同的。宋朝大儒程颐解释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子游能赡养父母,但对父母缺乏恭敬。子夏做得比子游好一些,对父母诚心诚意,但是表达方式有问题,有时脸色不太好看,不能做到和颜悦色。孔子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教育他们怎样孝敬老人。但是,作为孔子的高徒,这两个人都算得上“中人以上”,孔子还是可以给他们讲大道理的。那么,“中人以下”是如何不讲“大道理”的呢?东晋高僧鸠摩罗什为我们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得道的高僧都有许多“神通”,即我们现在说的“特异功能”,鸠摩罗什就是这样的高僧。鸠摩罗什在给老百姓讲经的时候,偶尔会展现一下这方面的能力。比如,种下一颗种子,很快就发芽、开花、结果,老百姓因此对鸠摩罗什非常信服,许多人都皈依佛法,一心行善。一传十,十传百,把鸠摩罗什传得神乎其神。当时的士大夫们便把鸠摩罗什请来讲经,可是听了大半天,却没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大家就问,这是为什么?鸠摩罗什说,这是因为两者的理解能力不同,以士大夫的文化修养根本用不着那些虚幻不实的幻术,直接用平常的语言表达就行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假设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遇到同等水平的人,你大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摆实事,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可是遇到那些粗野而又蛮不讲理的人,就会“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了。这就需要讲究方法了。

国家出台了新的大政方针,有些东西普通老百姓好理解。有些东西普通老百姓理解不了,就需要转换一下宣传的方式。有些村官,土生土长,善于将“官话”变成“土话”,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高大上”的文化理念,普通员工理解不了,必须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载体,把高深的文化理念通俗化、形象化,这样才能让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小孩子心智发育不全,当然属于“中人以下”,拿着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显然起不到最佳的效果。

不但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和老年人沟通也要注意方法。人年纪大了,难免有些固执己见,有时候比小孩子更难沟通。你可以教育好一名孩子,但你很难说服一名老人。我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一个人在家里非常寂寞,我便把他接到我的家里。刚来的时候,父亲感觉很好。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安心了,老想着自己的家,但也不舍得离开我家,于是整天念叨“舍不得南朝,离不了北国”,常常心神不定。我就给父亲说,家里有许多版本的《金刚经》,里面有“安心”的法门,以你1962年大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和悟性,完全可以读明白。父亲听了我的话,不屑一顾地对我说:“我一辈子不信神,不信鬼,到了老年怎么会去读佛经?”听了父亲的话,我没有作声。第二天早饭,我一边吃饭,一边给我父亲讲了一个小故事,父亲听得津津有味。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悟道前和悟道后都干些什么啊?”老和尚回答他:“悟道前吃饭挑水砍柴,悟道后还是吃饭挑水砍柴。”小和尚一头雾水,再问:“那有什么区别吗?”老和尚说道:“我悟道前吃饭想着挑水,挑水想着砍柴;悟道之后,我吃饭时只想吃饭,挑水时只想挑水,砍柴时只想砍柴。”我父亲听后说:“好,我也‘悟道’了,我住在这里,就光想着这里。回到我自己家里,我就光想着家里。”过了几天,我弟弟来看他,他便把这个小故事又讲给我弟弟听,并且告诉我弟弟:“我在你哥哥这里住着很安心。”

交流思考

1.灌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什么人适合灌输教育?什么人不适合灌输教育?

2.鸠摩罗什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