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发展孔子儒家之道,涵盖面非常之广,可供我们作创造性诠释的内容非常之多。这一理据贯通于并积淀在人的心性。实际上,现代社会“人的问题”的凸显,昭示儒学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儒学的提倡者首先应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的人。

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孔子儒家之道,涵盖面非常之广,可供我们作创造性诠释的内容非常之多。围绕“人”的问题,儒家有人天论、人性论、人文论、人伦论、人格修养论、人生价值论,如此等等。

儒学是天、地、人、我协调发展的理论,不仅有助于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在科技商业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其负面影响愈来愈显露的时候,有助于解决人的精神安顿与终极关怀的问题。在人必言利、人心浮躁、人文沉沦、人际紧张、人的性情单面化、人的生活品质下降的氛围中,人们对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意义的探索,将变得愈来愈重要。

儒家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根源于天地宇宙。儒家的终极关怀具有天命根据与冥悟体认的宗教性格。“天”“天命”“天道”是宇宙万物、人类生命的本源,是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源头,是儒者彻悟生死和在精神上超越俗世、超越死亡的根据。儒者在对世间肯定与对世间的关怀之中仍有其超越的形而上的要求,即终极的最后的关怀。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目标和救世献身的热忱,尤其是至诚无息、虔敬无欺的神圣感,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的安身立命之道,都表明了他们的宗教品格。儒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当担意识、忧患心态和力行实践精神,特别是信仰信念上的终极承担,有其超越的理据。这一理据贯通于并积淀在人的心性。儒者的“天命论”和“心性论”是十分宝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永恒的价值,值得我们反复发掘。

现代社会是人与天、地、人、我日益疏离的社会。人们生存的荒谬处境是: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生活的无意义感笼罩着新生的一代。他们面对的是无信仰、无信念、无本无根的人生。在人文淡泊、道德危机、痞子盛行的世界性氛围中,人们的心灵缺乏滋养,人们的生命缺乏寄托。而现代化的科技文明并不能代替现代人思考生命与死亡等等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借助人类古老文明的精华,提高现代人生活的品质与人格的境界,促进社会有序化地健康发展,是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

20世纪中国教育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抛弃了传统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使受教育者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实际上,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就不可能孕育出在素质上能够托起中国未来现代化的代代新人。一个世纪的片面反传统,毁谤、抛弃了传统精英文化,以致今天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者,已不复知晓孔孟老庄程朱陆王。我们这个渊源有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近世欧风美雨的冲刷和刺激之下,如此地背离、疏淡、践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在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儒学,特别是它的形上本体论、“仁”与“诚”的宇宙观、心性论、人伦关系论、理想人格论、身心修养论、人生价值论等等,是我们走向21世纪的重要精神依据。它可以开阔我们的精神空间,避免价值的单元化和平面化,避免现代化所预设的价值目标的片面性和负面性,批判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儒学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人格,活化性灵,解脱烦恼,缓冲内心的紧张,超越生死的系缚和对功名利禄的执著,复活人文理想的追求,使人真正过着人的生活。儒家精神对21世纪社会与人生之负面的治疗和拯救,肯定会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儒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干。儒学在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将有助于促进自然、社会、人生、人心之协调和谐地发展,克服民族及人类素质的贫弱化和民族本己性的消解。一个人,一个民族,必然有自己的精神根源与根据,必然有自己终极的信念信仰。任何民族成功的现代化,必然是而且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思想资源的滋养下成功的。这样的现代化才不致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

儒学资源是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的精神食粮。儒学的生命力何在呢?在现代社会,儒学的生命将挂搭在何处呢?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儒学端赖政府的提倡和支撑;第二种看法认为,儒学的弘扬需依靠官、学、商的巧妙结合;第三种看法认为,儒学的真生命在民间。

儒学,从它诞生时起,就是平民之学,是学在官府下移为学在民间、贵族学术向平民学术转化的产物。儒学具有平民的性格。真正的儒者(当然不是指小人儒和乡愿),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担当着社会的道义。几千年来,道统、学统、政统、治统之间,德与位之间,道与势之间,天爵与人爵之间是有张力的、相互制约的。从汉的清流到明的东林到清末公车上书,均体现了这一精神。一个健康的社会,总是需要理想和理性主义者对现实生活的负面提出批判。这正是平民儒的本色。

儒学在宋明时期得到发展的一个基础、一个依托,就是民间书院的兴盛。随着我国工商现代化的发展,民间书院、民间研究所、同人刊物的兴盛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整个社会和众多个体对儒学的需要将愈来愈广泛。那种认为农业文明、耕读传家社会解体之后,儒学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的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现代社会“人的问题”的凸显,昭示儒学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当代儒者一定不能把儒学停留在书斋、讲堂和会议厅内,而应当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做艰苦的多方面的工作,使之扎根于民间,返回于民间。在我国儒学史上,从汉唐五经的传统到宋明四书的传统的转移,就是文化下移的成功典范。今天亦需要作类似的努力。

真正的儒者,绝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儒学是身心性命之学,是力行实践之学,是生命的学问。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命运,还取决于它的载体——民间的文化团体和知识精英自身的节操、人格、品行和修身的自觉性。儒学的提倡者首先应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的人。儒学根本上是做人之学。它所关心的既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又是每一个个体必须身体力行的生活。实际上,我们多数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和深层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学的(包括一些提倡新道家的人)。我深信,通过几代知识分子的艰苦努力,儒学精神的现代转化一定会取得成功!

(这是作者1994年10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体大会上的发言,又发表于广州《开放时代》199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