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经时间的洗礼而沿传下来的一定阶级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而审美文化则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美文化的理论界说,目前尚处草创阶段,在审美文化理论中,存在着一系列未经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它是界于美学和文化学的边缘性科学,对它的深入研究,直接有赖于美学和文化学的现有研究的总体性成就。我国美学的研究,虽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由于对外开放,引进了西方各种流派的美学理论,这对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但总的说来,美学尚处于前科学阶段,因为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尚有不同的争议。而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长期来缺乏必要的重视,虽在八十年代掀起了热潮,但直至目前尚无一部系统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专著或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学说史。这说明建设科学的文化学还须走一段艰巨的道路。鉴于上述原因,我国对审美文化的研究方才起步。
所谓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继承全部人类经验的一种重要机制,通常指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在文化中应区分三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即物质的、精神的和艺术的;而审美文化,既是物质文化的一个必要方面,也是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的一个必要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有某种特点。这里,最为重要的是要把审美文化与艺术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容加以明确的区分。
艺术文化是以艺术性为其特点的,专供社会审美需要的文化,它包括各类文学、艺术及工艺品,活动的范围涉及艺术价值的生产和消费、艺术价值的保存和传播,以及对艺术价值的批判性理解和科学研究,艺术的教育和训练等。而审美文化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贯穿在文化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所有地段。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创造对象世界的。所以人的审美积极性就表现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审美文化自然包含着艺术文化,同时还包括既具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的一切物质产品。
为了理解审美文化,首先得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可区分为:第一,人们活动过程本身的审美特质;第二,这种活动的产品的审美特质。其次,既然文化包括对象化的活动,又包括非对象化的活动,审美文化也就包含着这两种活动的相应的参数:在一种情况下是指美的创造过程;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是指以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观点为中介的,掌握和消费现存文化的过程。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但是它也创造人。这就是文化的两面性。与文化的这种两面性相适应,审美文化既包括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种活动使人需要并有能力去提高文化的总的审美潜能。同时,文化的两面性还表现在审美文化中还存在着辩证地相互作用的两种倾向:一方面是要保持靠传统、教育、艺术的力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趣味、规范和理想;另一方面,是在形成新的理想、规范、趣味的过程中把旧的加以改造,诸如艺术上各种风格的更替,人们交往史上各种礼节形式的更替,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流行样式的更替,等等。
审美文化的范围也在变化。我们说人类的审美文化,这是从最广泛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的。不言而喻,统一的、完整的、没有矛盾的人类审美文化在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因为文化总是反映出一个社会中等级的、种族的、民族的不同。所以就审美文化的实际存在看,仅只存在于这个或那个社会、这个或那个民族、这个或那个阶级的文化的来龙去脉中。
审美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的、民族的、阶级的;但它又总是由具体的个人的审美修养和实践活动的方式来体现的。审美教育就是把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审美文化跟个人的审美修养联系起来的方式,是把前一种审美文化变为后一种审美文化的方式;而具体的人们以审美为宗旨的对象性活动则是把个人的审美修养变为社会审美文化的方式。
下面,再说一说,学习传统审美文化的意义。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高等教学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话题。1988年1月有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也有的哲学家提出,“光明从东方来”。为什么西方的科学家、学者如此重视东方文化呢?我认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一些西方国家的道德水准大滑坡,而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学说,就是关于道德价值的学说。儒家哲学是伦理哲学,特别强调道德的价值,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就是认为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为了实现道德理想甚至可以牺牲生命。“志士仁人,无求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价值观体现在美学上,就是主张“温柔敦厚”,强调“里仁为美”,“诗品出于人品”,“发乎情,止乎礼义”,等等。
我们中国深受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历来比较重视道德价值,但现下由于受西方种种思潮的影响,特别在年轻人中道德滑坡的现象也已日渐严重。所以,弘扬传统审美文化,加强道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今天,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自然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但尤为重要的,则是一个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即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始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中心环节。李岚清副总理在不同场合的报告中,多次提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想其目的不外是加强这一中心环节,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