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是人类的特殊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创造性的反映,一般称之为美感。关于审美意识的起源问题,我国学界通行的观点是所谓“同步”说,即认为审美意识的起源同艺术的起源是同步的、一致的。关于艺术的起源,在西方有所谓模仿说、劳动说、情感说、巫术说、符号说等等,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有类似的观点。现学界有人主张艺术起源的“多元说”,认为艺术的起源有不同的情况,它往往是由许多因素交错而成的,而单一的起源论难于全面地说明问题。
下面我想就中国原始社会审美意识的起源问题,谈些不同的看法。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没有社会存在,也就不可能有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既是对客观的对象的美的反映,它的起源也就与客观的美的对象分不开。那么,什么东西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呢?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是对维持人类生存最有意义的生产工具,原始人在劳动(采集或狩猎)过程中,为了收到有效的成果,他们须不断地加工和完善石器工具。对某一能在劳动中获得有效成果的工具,制作者自然会感到得意和喜悦。因为这一工具肯定了制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是审美意识客观化的典型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马克思说,“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建筑物的”。而人猿揖别的主要标志,就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所以,作为人的标志的生产工具,乃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第一个产品。
审美意识与艺术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起源并非同步。应该说艺术的产生,乃是审美意识成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其光辉的著作《没有地址的信》里,曾反复论证“劳动先于艺术”,这是个客观的真理。因为“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395页)
审美意识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诸如模仿劳动活动的种种游戏,及祈祝劳动丰收的种种巫术活动,都对促使审美意识的发展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生产劳动,乃是产生审美意识的核心的原因。而其他只是辅助的因素了。80年代末期,有人想推翻这一“传统的旧观点”,但缺乏足够的事实根据。
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原始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和独立的原始艺术的产生。
根据已发掘的地下文物来看,中国原始社会的审美文化,主要是这几样东西:1.陶器;2.舞蹈和音乐;3.绘画;4.石雕。在这四个类型的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是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一种物质物理、化学结构的创造性活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陶器的地区之一,古代有“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说明陶器的发生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实行定居、经营农业生产有必然的联系。
陶器本是原始人的使用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它几乎无所不在。如生产中用于收割的陶刀、狩猎的陶弹丸、捻线制纱的陶纺轮、揉制皮革的陶锉;生活上,从烹饪、饮食、汲水到储藏等等,陶具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精神领域则有陶哨、陶埙、陶鼓、陶响球这样一些用于愉情的乐器,还有一些反映原始宗教内容的女神塑像、动物塑像等。此外,陶器还广泛地用于随葬。最初,陶器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用目的。但在使用过程中,原始人对之产生了感情,逐渐注意了美化,首先表现在对陶器的种种造型上,经历了一个由模仿植物、动物的形状到脱离模仿的过程。如半坡博物馆陈列的猪形壶(山东大汶口出土)、鹰鼎(陕西华县元君庙出土)和人头壶(陕西商县出土),就是生动的例证。尤其是人头壶,是对人面的模仿,表明人类已开始通过自己的创造来肯定自己,也就明显地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自觉。
其次,还表现在对陶器的纹饰上。陶器纹饰的演化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一般经过这样几个发展阶段:首先由绳纹、云纹、水纹发展到动物纹,是由采集阶段过渡到渔猎阶段;再由动物纹发展到植物纹,说明由渔猎阶段过渡到农业阶段;然后由植物纹变成为几何纹,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始由被动适应自然到能动改造自然了。动植物纹是直观的、形象的,如西安半坡博物馆陈列的人面鱼纹彩陶,其图案是人口中一边含一条鱼,带有鲜明的形象直观性,生动地体现了原始人的审美趣味,很难说包含有更多的理性认识。而几何纹则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有把象形纹抽象化才能成为几何纹,这说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由形象的直观的思维逐渐发展为带有某种理性的思维。这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了几何纹才会有符号,才会产生文字,也才会有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源远流长的发展。
原始陶器一定的造型和纹饰使原始人获得了初步的美感,它的审美价值还是与使用价值统一在一起的。原始陶器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彩陶,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45页)彩陶的出现,说明原始人开始对色彩获得了美感,并通过陶器物态化。彩陶文化代表了原始社会审美意识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彩陶多数还是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统一的,但也有少数只具审美的价值,如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墓葬器物中,发现了一个舞蹈彩陶盆,其内壁绘有异常生动的原始舞蹈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这件珍品有力地说明中国原始社会审美意识经过缓慢的发展,已取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彩陶进一步发展,其造型开始出现带有雕塑的趋势,为后来雕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其纹饰上,也开始出现了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绘画艺术,其对今后绘画艺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原始社会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艺术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艺术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如鲁迅所说的“杭唷”派,可称为“杭唷”阶段。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与宗教相结合的,是宗教性的艺术。然后艺术进一步发展,与宗教相脱离,便产生了独立的原始艺术。
这里要着重谈一谈艺术如何与宗教结合及如何与宗教相脱离的问题。
原始宗教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原始人对特异的自然现象缺乏认识而怀着恐怖的心理时,就会产生对自然的崇拜,认为自然是一种无上的力量,进而就由自然崇拜转化为原始宗教。现代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原始人的思维,是与现代人的逻辑思维根本不同的。列维·布留尔说:“原始人用与我们相同的眼睛来看,但是用与我们不同的意识来感知。”所以,“不管在他们的意识中呈现出的是什么客体,它必定包含着一些与它分不开的神秘属性;当原始人感知这个或那个客体时,他是从来不把这客体与这些神秘属性分开来的”(参见《原始思维》,第35—34页)。古希腊是如此,恩格斯说几乎每一条河都有一个神;中国也是这样,雷有雷神,风有风神,山有山神,连树木花草均有神。这还属于自然神阶段,由自然神进一步发展,并和人的生活相联系,和部落活动相联系,就变成了图腾崇拜。再由图腾崇拜发展为祭祀活动,于是开始出现了原始的歌舞。许多歌舞就是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祭天地的、祭图腾的、也有祭祖先的,这些祭祀活动又发展为一种娱乐活动。这说明原始艺术既与宗教活动有关,又与娱乐活动相联系,但都离不开生产。那时的祭天神、祭图腾的目的还是为了生产,为了解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针对西班牙洞穴的野牛壁画,鲁迅说:“因为原始人没有十九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随着宗教和娱乐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地摆脱与生产的直接联系,变成了独立的宗教活动和娱乐活动。这时的歌舞是为宗教服务的,不直接为生产服务。当歌舞以纯粹的娱乐的形式出现时,就脱离了生产与宗教而成了独立的艺术。如湘西土家族有一种原始歌舞叫做“毛谷斯”,先烧起一堆火,人们把稻草捆在身上围着火堆翩翩起舞,既与宗教无关,也与生产活动不相联系,就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
独立的艺术一经产生,人类的审美意识就有了飞速的提高,开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这种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就是原始社会的审美文化。
中国的原始艺术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创造了高度的审美价值,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原始艺术就它的审美特征看,主要是古拙、单纯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地下发掘的彩陶和壁画,都可说明。从线条的运用来看,原始人已学会了从实物的线条抽象出来变成艺术的线条,如前面提到的舞蹈纹陶盆,其线条既流畅而又富于变化。从造型看,包括陶器和少量石刻的造型,一般由不准确走向准确,从准确再到艺术化、再到变形。如出土的人面、人头陶器是变形的,泥塑的动物也是变形的,然而整体构造却是准确的。造型的变化有一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变形。但有了变形,艺术就得到了抽象,就能给人以一种古拙、单纯,甚至带有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意味的感觉,从而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从色彩来看,虽然彩陶的纹饰和绘画所使用的色彩不多,但开始构成绘画中的色块,而且色彩对比强烈且有质感。
原始社会还没有产生社会分工,由于生活资料的平均分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必然表现出某种平等、民主的因素。所以当时的艺术是原始人共同创造的原始社会的文明。这个阶段的审美意识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原始部落和原始公社的印记,属于人类的童年时代。那时的艺术作品虽较幼稚,但不是人类的少年时代、成年时代所能创造出来的,也是为后人所不可企及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它具有“永久的魅力”。艺术的时代性、民族性,是艺术本身重要的审美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