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哲学性质的思索,在毛泽东脑海里似乎没有停止过。《老子》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是主观唯心论,还是客观唯心论?这些问题总是出现在他的大脑屏幕上。
1958年3月9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了有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成都会议”。会议于成都郊外金牛坝宾馆举行,到会的中央有关各部部长和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各省的省委第一书记。中南和华东只有个别省委书记到会。
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年的工作,研究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问题。
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他在十八天的会议中,除了在听各省汇报时不断插话外,一连发表了六次长篇讲话(3月9日,10日,20日,22日,25日,26日),那气势真可谓思如泉涌,气若长虹,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毛泽东一开头就提出现在我国进入技术革命时代,但接着又两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两大剥削阶级和两大劳动阶级,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他指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出现及其原因,认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正在创造中,还有待证明;他分析教条主义在我党历史上所造成的危险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要继续反对教条主义;他大讲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大讲矛盾的互相转化,大讲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
他提倡坚持原则与独创精神相结合,特别是批评京戏《法门寺》里贾桂式的“奴才习惯”,表扬《西厢记》里普救寺和尚惠明挺身突围请援兵,欣赏《红楼梦》里凤姐说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风格,称赞《苏报案》中邹容写的《革命军》把清朝帝制批得痛快淋漓和章太炎指名大骂光绪帝“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的气概,并列举古今中外著名人物,说明总是青年人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胜过学问多的人,总是后来居上,号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要有“六不怕”的精神。
这次会议上,除了印发中央各部门和各省的工作报告及有关决议草案外,毛泽东还亲自批示印发了《华阳国志》、《都江堰》、唐宋诗人有关四川的诗词五六十首、明朝人的入蜀诗十八首、《苏报案》等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摘录。
“成都会议”是一次工作会议,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次文化会议、哲学会议。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哲学思维更为活跃,看形势,谈事情,辨是非,极好从哲学角度切入。
“成都会议”期间,在3月25日的会议上,毛泽东在第五次讲话时,又说到哲学问题,说到老子哲学的性质:
我们很多同志不注意研究理论。究竟思想、观点、理论从哪里来呢?就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人们反映它,不过是比较地合乎客观情况。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一个侧面,是许多个别事物的抽象;离开客观的具体事物,那还有什么规律?《老子》是唯物论,还是客观唯心论?我是怀疑的。规律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社会,反复出现。普遍存在的规律,才是普遍性的规律。比如打仗,诱敌深入,战役上以多胜少,战略上以少胜多;战略上包围了我们,战术上我包围他们;等等,这是经过多少年战争,胜仗、败仗,才概括起来的。完整的体系,只能在后来完成,而不能在事先或者初期完成。对井冈山时期的十六个字战术,当时人们就怀疑,哪有这样的战术法则呢?这十六个字战术法则,在苏联军事史上是找不到的,但这是从群众斗争中得来的。(李锐:《大跃进亲历记》,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老子》是唯物论,还是客观唯心论?毛泽东说“我是怀疑的”。意思是他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还处于“怀疑”状态。但是,他在探讨认识论问题。他追问:思想、观点、理论从哪里来呢?答案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他认为规律是对客观具体事物的抽象;规律存在于具体的人与社会,反复出现;普遍存在抽象普遍性的规律;完整的思想体系只能在后来完成,而不能在事先或者初期完成。他举井冈山时期“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的“十六个字”游击战术为例,说明规律性的认识“是从群众斗争中得来的”。
毛泽东此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谈理论和哲学,顺便提到老子哲学的属性。他的“怀疑”,表示他在思考,他在求解。是唯物论,还是客观唯心论?这个自问,表明他有两个思考方向,也就是两个答案,只是没有最终的定案。
没过多久,毛泽东就明确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子是客观唯心论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