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与周建人谈过老子哲学性质的问题,时间是在1960年8月22日。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某种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的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在本质上和主观唯心主义并无区别,并同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不少论者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毛泽东也持这种意见。著名国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论的一种特殊形态”。

毛泽东与周建人谈过老子哲学性质的问题,时间是在1960年8月22日。

那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等六个民主党派,正在召开中央全会扩大会议。

那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六个民主党派出席会议的代表,并且和这些党派的主席、副主席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周建人(鲁迅先生的弟弟)先生,刚好坐在毛泽东身边,他们谈起了哲学问题。当时,哲学界继续讨论老子哲学问题,争论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

毛泽东知道周建人写了关于老子哲学问题的文章,并且知道周建人是主张老子哲学是唯心论的。毛泽东说:

怎么会把老子哲学看作唯物论的呢?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周建人:《毛主席的教导永远激励知识分子不断前进》,《难忘的回忆——怀念毛泽东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毛泽东鼓励周建人继续把争鸣文章写下去。

周建人转述的毛泽东谈老子哲学性质问题,话并不多,可是毛泽东此次说的却是倾向性意见,他认为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在本篇第一节已经简单介绍过,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某种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的唯心主义。认为有一种神秘的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一切事物都由它产生。它把人的意识绝对化,看作可以脱离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实在的东西,主张由“客观”精神派生物质世界。如南宋大儒朱熹说过:“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卷一)朱熹提出“理在气先”,由“理”产生物质性的“气”,再演化出事物与现象。这个“理”是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独立的精神,天地万事万物都由这个客观的“理”产生。外国的哲学家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绝对精神”在世界之前就已存在,世界万物都由“绝对精神”产生。在客观唯心主义者看来,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如日月星辰、人类社会、动物、植物、原子、电子等,都不过是“理”“绝对精神”的体现,没有“理”“绝对精神”,便没有世界的一切。这是对客观世界本来面貌的歪曲反映。

客观唯心主义在本质上和主观唯心主义并无区别,并同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但有的客观唯心主义如黑格尔哲学特别强调观念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其神秘的体系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个哲学流派在认识上的错误,在于把认识的某一方面绝对化、神秘化,把它看作脱离客观事物的东西,并片面夸大为宇宙万物的基础。客观唯心主义的超自然、超人类的所谓“理”“绝对精神”,实际上是上帝的代名词,不过是哲学化了的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说教而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精神无非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后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象,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了物质就没有精神,根本不存在什么独立的精神,世界也不是由什么“理”“绝对精神”产生的。

老子哲学是哪种唯心主义?不少论者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毛泽东也持这种意见。对老子哲学性质的判断,关键是人们对“道”这一范畴的理解。这是因为,老子哲学体系就是以“道”作为中心概念或最高范畴建立起来的,“道”的性质决定着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

“道”一词在《老子》书中总共出现七十四次。据学者们的解释,其含义或指“道路”,或指“道理”,而后者又是从前者引申出来的。人们行走所遵循的路线谓之道路,人们思想和行事所遵循的路线则谓之道理。老子对“道”有不少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十四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

这里所描写的就是作为最高存在的“道”的体状。“道”是视不见、听不闻、搏不得的夷、希、微;“道”的形态“惚兮恍兮”“窈兮冥兮”,但是其中有象、物、精、信;“道”因“先天地生”,故其“寂兮寥兮”——这是老子对“先天地”(“先天地”也就是先于客观存在)之道的感受。

对于《老子》一书中“道”的含义和性质,主张老子为唯心主义的学者解释说,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最后实体,是抽象的观念。“道”具有超时空、超经验的永恒性。“道”是“无”,由“无”生“有”,即产生物质性的天地万物。并且,老子有时又把“道”叫作“一”,而“一”显然是抽象的数的概念。老子认为“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就是说,“道”被认为是宇宙的最根本的即最高的存在。尤其是第二十五章,认为“道”先于天地而存在,“道”为天下万物之母,具有“独立而不改”的永恒性,是“周行而不殆”的运动实体。这一宇宙本体虽然无形无名,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为我们的思维所把握,勉强可以给它命个名字就是“道”。所以老子的“道”是超然于客观存在之外的精神意识,但它不是上帝创世说,而是客观唯心论。他们认为,在认识论上,老子认为“道”不是感觉所能认识的,因而把“玄览”和“静观”的思维活动看作知识来源,这也说明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著名国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论的一种特殊形态”。张先生说老子的“道”不是物质性的实体,因为从春秋时代天道观念转化而来的老子的“道”超然存在于万物之上,成为超越物质世界的绝对。但老子的“道”也不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因为,老子的“道”仍然存在于“域中”,不在时空之外。“道”是万物的根源,但不是主宰,它没有意识。张先生认为,老子的“道”是非物质性的绝对,可说是一种观念性的绝对。在这个意义上讲,老子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唯心论(观念论),是客观唯心论的一种特殊形态。但老子的“道”还是有与无的统一,就是说,“道”又具有客观实在性,老子肯定了作为普遍规律的“道”的客观实在性,但“道”又不是物质的。总之,老子提出“道”的学说,为以后的唯心论树立了一个典型;老子推倒了关于主宰之天的信仰,对于以后的唯物论也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张先生在这里所得出的关于老子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的结论,突出了老子道论的特殊形态的特点,是探索老子哲学性质的一个有益的思路。(转引自孙以楷、钱耕森、李仁群:《老子外传老子百问》,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