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持务实本性

保持务实本性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保持务实本性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这也是阳明心学的鲜明特色,并对后世的“浙东学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三个阶段中,最具影响、最深入人心的便是明朝时期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学派,以及清朝初期黄宗羲创立的浙东史学派。王阳明坚决反对不切实际、不重实践、一味空谈的治学态度。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王阳明对实践、务实的重视程度。

保持务实本性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传习录》

在与弟子薛侃谈及为学时,王阳明指出:“在为学的过程中,最大的弊病便是好名。”

对于老师提出的这一观点,薛侃说:“自前年起,弟子自认为好名的不良习惯已经改变了很多。不过,最近通过省察却发现我的这种不良习惯并没有完全消除。什么是好名,外争声名就是好名吗?只要听到获得荣誉的事情而格外高兴,听到不好的事情而分外忧郁,这两种情况便是好名的恶习发作。”

听了薛侃的话后,王阳明说道:“你的说法非常正确。名与实相对来说,必须要让务实的心重一些,而求名的心则应当减少一些。如果一个人完全具有务实之心,便不会存在一丝一毫的求名之心。一旦务实的心出现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那样的情况时,哪里还有好名的工夫?”

说完这些,王阳明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疾没世而名不称’,这里的‘称’字读去声,可以理解为‘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的意思。当实与名不一致时,人生在世还可以弥补,但是在离开人世之后,想要弥补就来不及了。孔子认为‘四十五十而无闻’,是指没有闻道,而不是指声闻。孔子说,‘是闻也,非达也’,他怎么可能用声名去对待他人呢?”

在王阳明看来,适度追求声名并非不可,但是如果在声名中任由自己沉沦,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到追求声名上,那么当你走到人生的尽头时,便会发现你的一生都为名所累,你的身心因受着种种束缚而不得自由。

自古以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追求。对于古时候的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孜孜以求的就是有一天可以充分享受万人景仰的那份荣耀,体验到受他人尊敬的那份快乐。

然而,自古以来同样存在着一些反对追求虚妄、追求名利的人。这些人看重的是名副其实,认为声名固然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身价、地位,但是一旦追求过度,只会让自己变得很累,心变得虚浮,会因为过度追求而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要“务实”,为学必须去除“务名”之病。这也是阳明心学的鲜明特色,并对后世的“浙东学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清朝初年著名的“浙东学派”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宋的明州庆历五先生与南宋时期的甬上淳熙四先生开创的“四明学派”;第二阶段是明朝王阳明创建的“阳明学派”;第三阶段是由清朝初期黄宗羲创立的“浙东史学派”。之所以将这三个阶段的学派称为“浙东学派”,是因为创立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浙东人。这三个阶段的学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在这三个阶段中,最具影响、最深入人心的便是明朝时期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学派,以及清朝初期黄宗羲创立的浙东史学派。正是在王阳明的实践精神与成就事功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经世致用”的理论观点。可以这样说,王阳明主张的学说具有浙东学派的鲜明精神气质与特征,尤其是王阳明主张的务实精神,更是对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中,想要治学,就一定要尽可能地探究实理,尽可能地讲求实效,特别要能够通过实践验证其是非曲直。王阳明坚决反对不切实际、不重实践、一味空谈的治学态度。

王阳明曾经有针对性地指出:“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不仅如此,他还说:“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之险夷者邪。”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王阳明对实践、务实的重视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