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略说易经与辩证法

略说易经与辩证法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辩证法英文为Dialectic,由希腊文演变而来,原含有对话或争论的意味,或可称为对话和争辩的艺术。说起《易经》,一般认为是占卜之书,与唯心、迷信相连。说到《易经》与辩证法,过去一般认为《易经》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或思想。我认为《易经》包括经传,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恰如一个大而深厚的宝藏,有待后人更多地发掘、开采。关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律,对《易经》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略说易经与辩证法

辩证法英文为Dialectic,由希腊文演变而来,原含有对话或争论的意味,或可称为对话和争辩的艺术。但辩证法不仅可用于对话或争论,同时也可用于个人单独的思想。因为思想是一种无声的言语,思想就是个人的对话,就是经由个人的反复沉思,由模糊的见解逐渐达于成熟的见解,所以辩证法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辩证法思想在西方自古希腊至中世纪到近现代一直在进步发展。康德(1724—1804)是现代思辨哲学之父。黑格尔(1770—1831)则是辩证法大师,提出了正—反—合三段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否定为核心的,他认为原有的概念是静的,而否定是动的,所以,否定原有概念则为动。原有概念遇着否定,便是静遇着动,因此,否定就变成思想进展的动力。否定是一种进一步的决定,并有其一定的历程:即第一个概念肯定——“正”,再由第一个概念之“正”,随之提出第二个概念即否定——“反”,正反相遇,是为矛盾,或称为对立,但为求“矛盾”之解决,必须进而提出第三个较高级的概念,以克服此“矛盾”,是为否定之否定——“合”。正引出反,反引出合,正反并非相消,而在“合”中被保存、被修正。这样正—反—合三段历程继续进展,可以达到“绝对理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进展的历程。

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学生费尔巴哈(1804—1872),提倡辩证唯物论,修正黑格尔学说,批判其“绝对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口号是“恢复感官世界之地位”。他指出意识的产生在于知觉,而知觉的成立是靠感官的,而感官的依据则是物质。他曾说:“人吃什么,就是什么。”他指出黑格尔虽然在“正”和“反”之中看见了“合”,但这“合”仍不过是唯心之“正”,并没有真正的“合”出现。他认为真正的“合”应该是“思想”和“存在”的“合”,而不是思想的“合”。但费尔巴哈其实只是唯物论者,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才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法者,他们把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唯心思想颠倒过来,并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开创了唯物辩证法体系。而后列宁和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体系。

现代唯物辩证法有所谓“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个基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很多人主张最基本的规律只有一条,即对立统一规律,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也有人不赞成这个观点,主张把三大规律并列化和立体化,即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综合规律;量变、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易经或易学与上述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规律是基本相合或基本一致的。易经或易学是中国的辩证法。

本书所讲“易经”,包括“经”和“传”,行文时或注明“经”,或注明“传”,或注明为后来学者论述,或总称“易经”或“易学”。此先作说明,以免引起紊乱、误会。关于“易学”的渊源及发展,北大哲学系朱伯崑教授有一段概括论述:“凡汉朝以来经学家和哲学家对《周易》经传所作种种解释和注解,都属于易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易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汉代易学、晋唐易学、宋明易学和清代易学。近人和今人对《周易》经传的研究,可称之为当代易学。易学对经和传,特别是易传解经原则的进一步开发,同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汉易同当时的天文气象和天人感应思潮相结合,其解易主卦气说;晋唐易学又同魏晋玄学结合起来,宣扬贵无贱有的理论;宋明易学又同儒家道学结合起来,成为理学、心学和气学三派哲学的理论基础;清代易学又同汉学结合在一起,对《周易》经传的研究,着重于文字、训诂和考证。从易经到易传,再到历代易学,这一发展的过程,就其理论思维的形成和内容说,可以说是后来居上,逐渐摆脱了占筮的内容,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请来认识易经》)

说起《易经》,一般认为是占卜之书,与唯心、迷信相连。其实《易经》虽有占卜、迷信的因素或形式,但实为穷理尽性的哲学著作。《易传》从占问吉凶祸福,到阐发哲理是一大进步,《易经》(包括经传)的主要倾向是唯物主义的。试看《系辞·下》论八卦的形成过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作为一种珍贵的精神产品,来自于人的生活实践,来自于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易经》所坚持的理论就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说到《易经》与辩证法,过去一般认为《易经》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或思想。这样的评价似觉偏低。我认为《易经》包括经传,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恰如一个大而深厚的宝藏,有待后人更多地发掘、开采。

关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律,对《易经》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这是以阴阳变更释“道”的概念,即指出事物矛盾对立、互相转化的自然规律,这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对立统一也即“一分为二”、“合二而一”,《易经》也早就论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分为二)、“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合二而一)。举例来说,泰卦、既济卦分别由天地卦及水火卦组成,象征天地、水火合二为一;反之,否卦、未济卦又是天地、水火一分为二的反映。历代易学家对此“两分法”都有很好的发挥:宋代朱熹说“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朱子语录》);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故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周易外传·卷五》)。

先天八卦图就是形象的对立统一图。天地、水火、风雷、山泽,都两两相对;南北、东西、西南、东北方位也两两相对。然如《说卦传》所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yì),八卦相错。”意谓,天地设定上下配合的位置,山泽一高一低交流沟通气息,雷风各自兴动交相潜入应和,水火异性不相厌弃而相资助,八卦就是这样(既对立又统一)互相错杂。“错者,阴阳相横对也”,错卦即对立之卦,故八卦首先就是四组错卦的构成体。八卦象征八种基本物象,它们之间既矛盾又和谐的运动状态,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变化发展规律,其义与“一阴一阳之谓道”密切相合。项安世曰:“八卦虽八,实则‘阴阳’二字而已。”(《周易玩辞》)所以,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对立统一规律,可以解释一切卦象,一切自然、社会、人事发展变化的现象,阴阳推摩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量是指衡量事物处在某种状态的数量或具体形式;质是指事物的性质或本质。量变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的变化,是一种飞跃,往往表现为突变。质量互变规律,即从量变到质变,是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即量变)慢慢积累开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即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经过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无限地发展下去。因此说,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例如,冰、水、水蒸气之间由于温度变化而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看成量变到质变的例子。

在易经或易学中,如孟喜的十二消息卦以阴阳二气或寒温二气消长,来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转化。

img3

全阴质的坤,从复卦增一阳到夬卦增五阳,最后“物极必反”突变为全阳质的乾,谓之质变;反之,全阳质的乾,从姤卦增一阴到剥卦增五阴为量变,然后突变为全阴质的坤。乾为天,坤为地,乾为刚,坤为柔,乾为暑,坤为寒,“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阴阳相推而变在其中矣”,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

《易经》中有许多关于“中正”、“中行”、“中和”的论述,涉及“度量”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或“量”,就“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表现为突变,也说明质量互变规律。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因此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但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肯定的状态,而是一种更上层楼后的“扬弃”,用列宁的话说:仿佛是旧东西在高级基础上的回复,是“内容的前进、形式的复归”。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列宁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毛泽东称之为“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否定之否定的浅显例子,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易经》(包括经、传)中,当然没有出现过“否定之否定”的字样,但其义理却有所显示。我以“日新”说之循环论比拟之。

《易·系辞》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新之谓盛德。”肯定了运动变化的普遍性、过程的连续性及运动变化的永恒性,还指出运动变化的原因是阴阳刚柔的互相推摩。关于运动的形式、趋势、道路、轨迹问题,《易经》指出主要表现为往来反复,往而必复,复而必往,都遵循着循环往复的轨道。泰卦九三爻辞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意谓,平地无不化险陂,去者无不重回复,终是循环往复的。何谓“复”?《系辞》认为“穷则变,变则通”,“穷”指事物发展所达到的终极,当事物发展到终极时,就向相反的方向转变。由运动起点发展到终点,又由终点返还于起点,即谓“复”。往复循环之语,在《易传》中还有,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其实,每一卦象,代表一物象,都是有始有终、终而复始,都有一个周期。再从六十四卦序圆图看,从乾坤起至既济,到一圆周终点,终点又是新的起点,所以接着是未济。从乾、坤到既、未,再从既、未到乾、坤,象征天地万物,如此循环往复。

读了《易经》,看了太极图,认识到宇宙运动的法则,没有直线的,都要转弯成曲线。现代科学也证明,太空的轨道也是环形的。所以万物的成长发展,都是走曲线的。而且,无数个小圆圈构成一个大圆圈,无数个大圆圈又构成一个超大的圆圈。

我们来看《序卦传》所讲的大圆圈中的一个圆圈,“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有礼节才能平安,所以履卦后面是泰卦。泰是通的意思。事物不会长久地通下去,所以就产生了有阻隔的否卦。同样,事物也不会永远地阻隔下去,所以又产生了一团和气的同人卦。“和气生财”当然“大有”了。从履卦到泰卦,这是对事物的肯定过程,从泰卦到否卦是第一次否定,再从否卦到同人卦是第二次否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回到了上下沟通、大家和睦通泰的状态。这是一个运动的圆圈,也即一个运动过程的周期。

对于《易经》的循环论,过去曾有一段误解,认为它与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相冲突而加以否定。其实,循环论与螺旋式上升是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的关系。循环观随着易学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原地团团转的观念,而成为形式的复归、内容的前进。这一点,历代易学家亦有所提示,其中以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阐述得最为深刻。王夫之以“阳动不停,推陈致新”的观点进一步阐发《易传》“日新”说。《系辞传》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月寒暑,循环往复,人们所见所想,总以为是老样子、团团转。王夫之认为“日日更新,今日之明,非用昨日之明;今岁之寒暑,非用昔岁之气”。他认为日月寒暑循环往复,不是止于原点、原貌、原质,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日新日日新,送往迎来年年新,每年、每月、每日都有新气象、新变化。这就是形式的复归、内容的前进。

以上从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来印证、说明其与《易经》所揭示的规律的相通、相应的关系;此外,《易经》(包括经、传)中的一些概念、范畴与现代辩证法的观点也有相连、相合处。如易经的“时、中、位”说与辩证法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要义相合;易经的“乘承之应”、错综、交互卦说与辩证法的事物普遍联系、错综复杂、须全面看问题的诸观点相一致,等等。总之,易经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易经或易学是中国的辩证法。

中国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相继出现“辩证法热”和“易经热”,此中有不少的经验教训。就教训而言,如“辩证法与变戏法”,辩证法与诡辩术相混;强调一分为二、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甚至否定合二而一、矛盾的统一性;后来强调矛盾的统一性,而忽略甚至否定矛盾的斗争性。在“易经热”中,占卜、算命成风,而真正的易学、易理研究却较少。一般来说,易通天文、地理、人事一切,易经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只是总的规律,不能完全代替如预测学、决策学、管理学等个别具体的科学。现在就有易经研究笼统化、宽泛化的现象。这一切说明,易经和辩证法的研究亟待加强,须正本清源,并和具体学科及社会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加深研讨,以求发展提高。

其实,中西的辩证法思维及其对规律的阐述,也各有所侧重、有同有异。迄今为止的真理还只是相对真理,不是绝对真理。对于辩证法真理的研究,我们正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继续发展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