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及其理路与精神

科学及其理路与精神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科学活动始终是以人为镜并以服务于人为最后的意愿,所以科学的基本思维理路是:必须以经验为前提,以直观发现为认知起点,以观察和实验为验证形式,以开创新知为直接目的。科学要达到对新知的开创,必须对经验的共性关系予以抽分和整理。从知识论角度讲,科学是为人类提供认知自然界的概念化的知识体系,但从其知识体系对人类生活的功能方面讲,科学则是对人类更好地生存于自然界提供工具和方法。

“科学”概念释义 W.C.丹皮尔在其《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开篇指出,“科学”一词源于拉丁语词Scientia:“拉丁语词Scientia(Scire,学或知)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但英语词‘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虽然最接近的德语对应词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我们所谓的science(科学),而且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所以,在我们看来,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12]丹皮尔对“科学”的如此定义,揭示三点:第一,科学是以关切自然界为直接对象;第二,科学所努力的目标是知识,即通过对自然界的关切而使人获得了解和认知自然界的知识;第三,科学对知识的努力,是发现能够表达自然界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整体地表达自然界之构成关系。所以,科学所追求的知识不是价值知识,而是概念知识,亦即人们通常所讲的客观真理。为此,科学探讨的基本体认进路和方法,则如罗志希在《科学与玄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是一种知识的努力,根据感觉的张本,运用概念的工具,以系统的组织,描写现象界的事物而求其关系,以满足人类一部分的知识欲望,而致其生活于较能统治之范围以内的。”[13]具体地讲,为探索创建客观知识体系,科学必以感觉为催动,以经验为前提去发现自然界之各繁复现象间的共性,并努力将其所发现的共性内容变成简单而完备的解释工具和方法,其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抽分和整理(Discernment and systematization)“抽分”意即区分和抽象——区分即是排除对象(自然界之现象的)个性内容,抽象即突显(自然界各现象之)共性关系,因而,抽分就是将其繁复的感觉经验中的个性内容排除而突显其共性关系,然后寻找其能够简单地陈述此一共性关系的概念;“整理”意乃整合与条理,即对所陈述的共性关系的概念的再审视,从而发现并定位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予以概念知识体系的条理化、逻辑化,使其达到可运用的操作化和可解释的自洽性和完备性。所以,科学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界;科学追求的目标是构建关于自然界之现象关系的知识体系;科学对人类的功能是为人类能够认知自然界和解释自然界提供共享的工具和方法。

科学的理路及精神 乔治·萨顿在《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中指出:“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始终是在研究人,因为我们只有通过人的大脑才能理解自然。”[14]从本质上讲,科学乃是以人为镜地对自然界之现象关系的概念体系化的刻画和陈述,通过这种刻画和陈述而为人类如何生活于自然界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行动方案和框架以及可资运用的工具和方法。由于科学活动始终是以人为镜并以服务于人为最后的意愿,所以科学的基本思维理路是:必须以经验为前提,以直观发现为认知起点,以观察和实验为验证形式,以开创新知为直接目的。

科学要达到对新知的开创,必须对经验的共性关系予以抽分和整理。从知识论角度讲,科学是为人类提供认知自然界的概念化的知识体系,但从其知识体系对人类生活的功能方面讲,科学则是对人类更好地生存于自然界提供工具和方法。科学所能为人类提供的最有用的、也是最经久不衰的工具和方法,就是为人们提供不同视野的抽象—分析的方法。所以,科学虽然起源于感觉和经验的实在,关注自然界之现象事实,但当把这种关于自然界之现象关系通过抽象—分析的方法而变成概念化的知识体系之后,它也就远离了实在。并且,当人们再运用这种抽象的和分析的方式去探求世界的实在的时候,同样已经远离了实在。因为实在始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存在的整体,抽象和分析却始终停留于局部,如果一旦逃逸出这一生态存在的整体,那么其抽象和分析所得来的东西(图景、世界)也只能是现象的,而现象之于自然界本身,如柏拉图所指出的那样,它永远夹杂着假象,体现不真实。所以,1887年马赫在重申远古以来的学说时指出:科学只能把我们的感官所领会的现象的信息告诉我们,实在的最后性质不是我们的智力所能达到的,科学只能走到这种现象为止:“物理科学按照它固有的本性和基本的定义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体系,不论它有多么伟大的和不断增长的力量,它永远不可能反映存在的整体。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以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观照生命,看到生命的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我们需要领悟一个神圣的奥秘,我们需要有同神灵一脉相通的感觉,而这就构成宗教的根本基础。”[15]这就是科学之后必有形而上学、概念化的知识体系之外必需人性智慧的原因。因为科学所刻画和陈述出来的概念知识体系化的现象世界,始终是经验因果之目的论的,是关于自然的智慧,而人性的智慧所构建起来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则始终是属于超验因果之合目的论的。“目的论要想令人信服,可能必须把存在的整体考虑在内,而不能只考虑单个的机体。当我们从力学的抽象观点来考察的时候,宇宙可能完全是机械性的,但是,当我们从心灵的方面来看的时候,宇宙却仍然完全是精神性的。由于星体而来的一条光线,物理学可以从它遥远的发源地一直追寻到它对感光神经的效应,但是,当意识领悟到它的明亮、色彩和感受到它的美的时候,视觉的感觉以及对美的认识肯定是存在着的,然而它们却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物理的。”[16]科学探索是人类能够生存于自然界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人类向自然界谋求生存,不仅需要发现自然界各现象关系的共性知识,即获得谋求统治竞适于自然界的工具和方法,更需要发现和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美。所以,经验和知识可以为人类向自然世界谋求生存提供行动的方案与武器(工具和方法),但智慧和美却为人类在向自然世界谋求生存的行动中创造心灵的基础和精神的平台,并且唯有不断地构建这一心灵基础和精神平台,科学活动才可获得源源不断地展开的动力。所以,更准确地讲,智慧和美构成了科学活动得以展开的镜子。所以,以人为镜,构成人类科学的内在精神。

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其所验也多,故博大;其收效也恒,故悠久;其究极也,必道通为一,左右逢源,故高明。方其治之也,成见必不居,饰词必不可用,不敢丝毫主张,不得稍行武断,必勤必耐,必公必虚,而后有以造其至精之诚,践其至实之途。[17]

且西土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学测算者,不终身以窥天行也;学化学者,不随在而验物质也;讲植物者,不必耕桑;讲动物者,不必牲畜。其绝大妙用,在于有以炼智虑而操心思。使习于沉者不至为浮,习于诚者不能为妄。是故一理来前,当机立断,昭昭白黑,莫使听荧。凡夫恫疑虚揭,荒渺浮夸,举无所施其伎焉者,得此道也。[18]

科学,其最珍贵者,就是本其实在而求其是的精神,科学对任何新原理、新法则的探求与构建,都必须以符合事物本性、揭示实在之自身规律为最高要务。正是基于此,科学需要验证,并通过验证而求其普遍性。任何一种科学的学说,越是具有普遍指涉性,就越博大,其所为人们提供的工具与方法,就越能达到左右逢源之境的效果。正因为如此,科学探求构成对人的思维进行严格训练的基本方式:科学就是一种思维的严格训练。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讲,严复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方法“大抵学以穷理,常分三际,一曰考订,聚列同类事物而各着其实。二曰贯通,类异观同,道通为一。三曰实验。试验愈周,理愈靠实矣,此其大要也”[19]

“考订”者,即是“观察”或“演验”,前者乃强调收集材料,即在聚列同类事物时,有些“非人力所能变换者,如日月之行,风俗代变之类”,就只能用观察之法;后者则限于“可以人力驾御移易者,如炉火树畜之类”,则只能用演验之法。“贯通”就是寻求规律,“考订既详,乃会通之以求其所以然之理,于是大法公例生焉。”所以,贯通就是抽分与整理,就是在抽象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综合与整合。严复认为,“实验”乃是近代西方科学的补充方法,其目的是对所寻求的规律予以印证,“印证愈多,理愈坚确”,所以,“试验愈周,理愈靠实矣”。其实,严复只是以静态的目光来打量西方的科学方法,就其本身言,科学方法恰恰是观察、贯通、实验三者的统一。换言之,科学方法实际上展开为一个动态的体认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观察、贯通、实验三个环节。

由此不难看出,从宏观方面讲,现实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为开创新知,科学活动虽然以经验为前提,但必须谋求对现有经验之超越,因而,批判精神是其核心品质。科学要探求新知,不仅需要其批判精神,更需要好奇心、惊诧感,需要对世界的想象与幻想,因而,好奇精神、惊诧感、想象力的驰骋,此三者构成了科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动力之源。

然而,从对人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角度看,科学所追求的恰恰是公开的真实精神、工具理性精神和实证操作精神。科学始终不是价值和意义判断,而是尽可能追求对自然世界、物理实在的客观陈述,因为科学就是再现自然世界、物理实在的个性特征和共性关联(即规律)本身,所以,科学必须谋求最大程度的真实,并且必须公开:科学探索自然的秘密,根本目的是坦露自然的秘密,而不是隐藏或自恃自然的秘密。因为科学的最高目的是为人类的存在与生存提供最新的工具与方法,所以,科学为人类所共有,科学创造的新知、所提炼的工具与方法,为人类所共享。

由于科学就是通过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和物理实在的规律,而为人们提供生存发展的工具与方法,也由于科学在探求自然秘密和物理实在规律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其对人的思维训练,所以科学始终具有工具理性特征。科学就是人类探求自然奥秘和物理实在规律的工具,就是训练人的理性思维的工具,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而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法。所以,工具理性精神是科学从自然世界转向人的世界、从理想世界引导现实世界的客观精神。正因为科学具有如此的思维路向,实证操作精神才成为可能。

科学的实证操作精神,是使科学探求与发现能够获取新知与方法以及所获取的新知与方法能够得到广泛运用的自身前提。科学的实证操作,首先是指科学探求活动本身需要观察,需要实验,需要验证。从这个角度看,实证操作精神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全过程。离开了实证,就等于宣布科学的消失;但科学的实证操作,更指对科学所发现的新知、工具与方法的运用,这是更大范围的实验与验证。从这个角度看,科学的实证精神又贯穿了人们对科学成就(知识、工具、方法)的社会化运用的全过程。

科学的实证操作精神,使科学成为现实。人们从科学那里发现的全部好处与用处,都通过科学的实证精神的发挥而得到体现。因而,当人们从实证操作的角度源源不断地得到科学的好处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对科学的绝对信赖,把实证操作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全部,这样一来,就会形成绝对的工具理性观念,滋生科学主义的虚妄。因而,一旦当人们夸大其实证操作精神时,科学就会逾越自身边界而被赋予价值和意义,滑向权力领域,成为专制主义和技术主义合流的内在精神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