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化综合的生境化方向

生态化综合的生境化方向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生态化综合的生境化要求自然必须成为自然。自然的创化力一定要高于所有物种生命的创化力,并且自然的创化力量必须构成一切物种生命的创化力之最终源泉。其四,生态化综合的生境化要求,就是全面实施当代人道主义,重建当代人道。

基于社会环境生态生境化、地球环境生态生境化、气候环境生态生境化之三维规定,生态化综合方法的生境诉求必然从四个层面得到全面的敞开。

首先,生态化综合的生境化要求自然必须成为自然。自然成为自然的原生含义,就是自然遵循自身的本性、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而敞开生存。自然的自身本性主要敞开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的生命性,即自然是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整体生命朝向,它构成了所有个体生命得以存在和生存的土壤、基石和原动力。其次是自然的创化性,它具体表述为其野性狂暴创造力与理性约束秩序力及其对立统一张力。正是这种野性狂暴创造力与理性约束秩序力及其对立统一张力,既源源不断地创造着自我,也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地球世界所有生命的存在和生存。自然的创化力一定要高于所有物种生命的创化力,并且自然的创化力量必须构成一切物种生命的创化力之最终源泉。唯有如此,自然才不失其本性。其三是自然必须以其整体的、生成的和生境化的方式而敞开自我生存,如果自然的生存丧失了其整体性、生成性和生境化的敞开方式,那么自然就处于异化状态、并以异化自身的方式而存在。这种异化自身的方式如果被推向极端,自然就沦为死境,其生的功能则就此丧失。

其次,生态化综合的生境化要求,就是重塑人类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将自然当成自然看待,使自然回归于自然。在自然中,所有存在者、一切生命都以自然赋予的本性而存在和生存,唯有人这一物种生命,当他在进化之途中意外地获得了人质化意识,并从而迅速进化自己的大脑,逐渐拥有在某些方面超越自然的力量的情况下,自然成为自然已经不完全是自然本身的事,它在事实上成为人类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事务,这就是使自然成为自然的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谋求其根本上的安全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由此,人类不得不肩负起使自然成为自然的使命。

在当代社会,人类要肩负起使自然成为自然的使命,必须从如下具体的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使自然恢复其生命化。因为自近代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以来,人类宣布“自然的死亡”,使自然一直处于人类的控制之下而成为一个僵死的自然,它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意志,没有存在价值,唯一具有的是为人类提供使用价值。因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掠夺自然和蹂躏自然,成为人类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动方式。自然也由此在人类的改造、征服、掠夺、蹂躏中沦为真正意义上的僵死的自然,沦为了真正只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最终形成自然失律,自然失律导致了气候失律;气候失律导致了灾疫失律,灾疫失律表征为灾疫频发;频频爆发的灾疫,层累性生成起世界风险和全球生态危机。要化解这种世界风险,要消解这种生态危机,其治本之法就是使自然恢复其生命本性。第二,使自然重获整体性、生成性;第三,使自然最终恢复生境化生存状态。

将自然当自然看待,使自然重新回归于是自然。这需要人类进行人性的自我重塑。重塑人性的首先任务,就是使人人恢复共同的人性。其共同的人性就是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就是实现生、利、爱的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展开人性的自我重塑,必须尊重生命原理,遵循自然法则和宇宙律令。

其三,生态化综合的生境化要求,就是重建宇宙伦理和自然道德。重建宇宙伦理,就是恢复自然的整体创化力,即遵循自然的野性狂暴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秩序力之对立统一张力,张扬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使其成为人类伦理的最终依据和最高判断尺度。重建自然道德,就是重建符合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的道德。

自然道德的宏观表述就是广阔博爱与全面慈善。以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为基本价值诉求的自然道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以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为基本价值诉求的自然道德,是一种以生命为关注中心的道德,生命的平等存在和强健新生的生存,构成其价值的来源与价值的归宿。其次是以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为基本价值诉求的自然道德,是融会贯通物道与人道、生命主义与人本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以片面的经验为准则,而是以生态理性为准则。其三是以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为基本价值诉求的自然道德,就是三平等善待的道德取向。

其四,生态化综合的生境化要求,就是全面实施当代人道主义,重建当代人道。全面实施当代人道主义,重建当代人道,就是重建“三平等善待”,全面实施平等地善待自己、平等地善待他人和平等地善待地球生命。只有做到这样的三平等善待,气候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地球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和社会环境生态的生境化,才可获得真正的实现。

【注释】

[1][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汪宁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2][美]D.莫里斯:《裸猿》,周兴亚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3][美]D.莫里斯:《裸猿》,周兴亚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4][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5页。

[5][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7页。

[6][法]摩莱里:《自然法典》,黄建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页。

[7][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8][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9][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0][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11][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0页。

[12][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13][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14][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15][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16][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17][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18][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9][魏晋]王弼:《诸子集成:老子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页。

[20][魏晋]王弼:《诸子集成:老子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页。

[21][清]王先谦:《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73页。

[22]陈鼓应:《庄子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23][清]王先谦:《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3页。

[24][魏晋]王弼:《诸子集成:老子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页。

[25][美]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6][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27]唐代兴、杨兴玉:《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1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