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综合方法的整合视域的生成,是可以沿着两条不同的线路而相向展开。第一条线路就是由外而内,这即是从自然宇宙运作到人类文化生成,并通过人类文化生成而促成人的心灵镜像视域的获得与敞开,实现心灵整合。第二条线路是由内而外,即人以其自身存在为出发点,启动心灵镜像外投,探索文化生成道路,最后达及自然宇宙之维,实现宇观整合。
身体感受与“看”式体认的心灵镜像化 方法始终是认知的,而认知却关乎着存在,即认知始终是对存在的认知,所以方法最终不过是对存在认知的方法。
就一般意义讲,认知只属于人这种生命存在物,动物只有感觉,而没有认知,因为认知需要启动理智和理性,动物却没有理智和理性,理智和理性只为人所专有。虽然如此,但人的认知却如动物一样,是基于“看”:当人拥有“看”的能力时,他才可获得理智和理性。在人的世界里,“看”是人的一种天赋能力,这种天赋能力的生成恰恰源于一个心灵化的认知镜像。这种以心灵镜像为基本框架的“看”的天赋能力使整个世界人质化,人一旦成为人质化的人,世界就成为一个完全人质化的世界,哪怕日月山水、天地星空,都已经落入人的“看”的镜像视域中,成为人“看”到了的日月山水、天地星空,日月山水、天地星空就被赋予了人的“看”的色彩与情调、意味与倾向。
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形式,同时具有两种存在姿态:一是生物化的存在姿态;一是人质化的存在姿态。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生之初,其存在姿态是纯粹生物化的,他所具有的天赋能力就是其生命的本能,在这种生命本能结构中,他具有一种与宇宙、自然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相联系、相生相通的本能,这就是身体感受能力,包括身体的触觉、听觉、感觉、视觉、味觉能力。因而,人的生物化存在是一种身体感受方式的存在:身体感受的方式,既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这种存在方式和生存能力至今仍然保留在人的身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和能力。
人的人质化的存在姿态,却是在身体感受本能之自我进化基础上,获得了“看”式体认能力,即用心灵的眼睛来体认世界。用“看”式的眼睛来体认外界,成为人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以及自我相联系、相生相通的基本方式,这就是人的人质化的存在。人的人质化的存在是一种“看”式的体认性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和生存能力,成为人这种生命物把世界变成人质化的存在者的根本方式和根本能力。
人这种生命,无论是以身体感受的方式而存在,还是以看式的体认方式而存在,都已经是本我化的存在。说到底,人是一种本我化存在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一种纯粹自然存在的自然现象。因为,相对纯粹的自然现象,相对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实存状态来讲,人的生命已经通过自身而被异质化了,即当生命用身体来感受时,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实存状态就已经被身体化了,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实存状态就被身体本身异质化为身体化的自然现象。当人这种生命在无意中睁开了心灵的眼睛,用心灵眼睛的“看”式方式来体认自身和自然宇宙、生命世界时,身体化的本我存在则演变成为心灵化的自我存在;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实存状态就被心灵本身异质化为心灵视域化的自然现象。因为,人从身体性存在方式向看式体认式存在方式方向转向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的物理结构的眼睛被心灵所打开了,眼睛从此具有“看”式能力。这里所讲的“看”式能力,并不是指人的眼睛的物理视觉能力,而是指人的心灵镜像化的体认能力。因为这种物理视觉能力是天赋于生命的,任何一个完整生命的诞生,都具有眼睛这一物理机能,并且也具有物理视觉这一功能。眼睛是身体的机能,也是身体以其身体感受而存在的方式。但仅具纯粹物理功能的身体感受器——眼睛——一旦获得人质功能,则必须以心灵的开启为内在前提。人一旦获得属于人才有的心灵,它就张开了灵魂的眼睛,人的身体器官的眼睛,则成为人的灵魂的眼睛的物理器官,即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感受,有赖于心灵的获得和心灵的敞开性外投,人的身体结构的眼睛不过是人的心灵外投的物理器官。
宇宙力量的人格化安顿和镜像化表述 人的人质化存在,是因其心灵的生成,心灵的生成,在于人的生命睁开了灵魂的眼睛。所以,要了解心灵,必先了解灵魂。
关于“灵魂”,历来存在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没有灵魂这个东西存在,所谓“灵魂”只是人们的认识处于愚昧状态时产生的神秘观念或者迷信看法;另一种观点认为灵魂本来就存在,它自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当说有“灵魂”这种东西存在时,也存在着认知上的两种分歧:一种认为灵魂只属于人才具有,是人之成为人而区别于其他生命形式的精神实体;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灵魂不是人的专利,而是生命万物都拥有的东西,是物之为物、生命之为生命的内在活力。生命万物之所以拥有灵魂,是因为宇宙是灵魂的。前一种灵魂观是神授主义的,即灵魂是神、上帝、佛赋予的;后一种灵魂观是自创化的,即灵魂是自然宇宙生命自我赋予的。
其实,灵魂的神授观,最终还是来源于灵魂的自创观。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在其代表作《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中认为,人类关于宗教观念,即神灵和上帝观念,最初来源于原始人类对三类自然事实的亲密接触之感受信念:一是人们完全能够把握的物体,比如石头、泥块、木头之类;二是人们能够部分把握的物体,如树木、山水、草木之类;三是人们可见而不可及的并且完全不能触知的对象,白云、苍天、星系、太阳、阳光等等。缪勒认为,虽然第一类自然事物不能直接产生宗教观念和神灵观念,但这些东西却被赋予了某种神秘性,成为拜物教的对象,是后来宗教观念发展的结果,比如阿拉伯人的最初神灵对象就是石头之类;宗教观念直接产生于第二、三类事物,因为第二类事物为宗教观念的产生提供了被称之为“半神之物的材料”,而借助于第三类事物,人们“找到了用神的名字称呼的那种东西的萌芽”。宗教的神灵观念和上帝观念,萌生于人们在能够半触知的事物中把握无限,经过心灵的漫长发酵,而后在不可触知的事物中得到显现,最后人们在不可见的事物中发现了它。虽然人们越来越不可能直接地把握神灵观念和上帝观念,但却无处不感受到它的存在。
缪勒关于宗教的起源观,正好说明了宗教的神灵观念和上帝的存在观念,均来源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来源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实存形态——事物、物体以及由其所形成的实存现象。这里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人何能以感受到实存自然事物的神灵性?二是实存的自然事物何以具有神灵?三是这个神灵是什么东西?
客观地看,自然宇宙、生命世界及其实存自然事物之中或者之外所普遍存在的神灵,就是使它们自身实存的灵魂。因而,宇宙是内注灵魂的宇宙、自然是蕴含灵魂的自然。地球也是一个有灵魂的地球,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态都有灵魂,中西古代思想中的“万物有灵”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灵魂的人质化显现,或者说当人质化的人对宇宙、自然、地球、生命的灵魂予以神圣化观照,就是神灵,就是上帝,人对这种对灵魂的神圣观照的原初信念,就构成了宗教信仰。
宇宙、自然、地球、生命、事物是有灵魂的,那么这个灵魂是什么呢?从远古的神话到形而上学沉思,从古代的科学到现代生存智慧的多元生成,都无不关心这个问题,也都无不对这个问题予以了睿智的解答。古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人类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宇宙的生成问题和世界的本质问题。他以经验的直观发现,认为水是世界产生的最初本原,水的潮气与蒸发相向循环,使宇宙万物得以生成和转化;而水之所以成为世界的本原并推动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转换而生生不息,就因为水本身是有灵魂的,水的灵魂就是水自我流动变化的自足力和生变力。因而,万物均有灵魂,“灵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因为万物都是水的潮气与蒸发的生变循环,宇宙亦是水以其自足力和生变力而生成转换的展开实存状态。泰勒斯的灵魂观,表达了这样一种自然观,即生命之为生命、事物之为事物,就在于它自身拥有自足和生变的力量。
对生命、事物自身的这种自足生变力量的发现,并不是泰勒斯的功劳,而是他对前人的直观经验的理性总结。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说:“有人说灵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可能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泰勒斯才认为万物都充满了神。”[31]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猜测并非只是猜测,比泰勒斯早得多的东方哲人管仲,也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能够促成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转换,他认为,水的生成转换功能,同样是基于其自身灵魂的启动:“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32]水之所以被称之为“水神”,是因为它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它卑下而居和平澹而盈的本性所张扬的自足力和生变力:由于水卑下而居,所以它无不聚而足(生)己;由于水平澹而盈,所以它无不盈而足(生)它。水的聚于不满与盈于充足构成了它“唯无不流”的生命本质:水流生万物,水流化万物,水流而使万物归于水。因而,万物皆流,无物不变,乃其灵魂使之然。
古人的思维,多停留于经验性思维层次,对直观经验的理性抽象与总结,成为古代哲学的基本方式。这种直观经验的理性抽象,往往从能够完全把握的或能够部分把握的事物开始;而现代人的思维却具备了对可见而不可及的或完全不能触知的对象的把握能力,用这种能力来重新发现泰勒斯关于“灵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的断言,其实灵魂就是宇宙自身的整体创化力量。宇宙的整体创化力量,就是宇宙自生和生它的野性狂暴创造力量和理性约束秩序力量:“野性和秩序是宇宙的两种力量,扩张之力和维护之力联合在一个单一的宇宙之中,并且表现在宇宙的每一个存在之中。”[33]宇宙的自我创化力创造了宇宙本身的存在,宇宙存在展开为星系、地球、大地,以及大地之上万物生命的存在,宇宙的创化力——野性创造的扩张力和理性约束的秩序力的对立统一张力的敞开,使星系、地球、大地、万物生命,其存在同样获得了野性创造的扩张力与理性约束的秩序力的对立统一张力,野性创造的扩张力量和理性约束的秩序力量的对立统一张力,构成了具有自足生变活力的灵魂。因而,宇宙的灵魂即是万物生命的灵魂,万物生命的灵魂亦即宇宙的灵魂。灵魂,构成了自然宇宙、生命世界及其万物生命的动力形态。
宇宙、自然、万物生命都是灵魂的存在者,灵魂使之具有了存在的神性品质。然而,人何以能够感受到宇宙、自然、万物生命以及人自己的灵魂存在呢?何以能够感受到宇宙、自然、万物生命以及人自己存在的神性品质和神圣倾向性呢?
人能够感受的这种可能性,同样来源自于宇宙力量的赋予。因为宇宙的创化,是由其野性创造力量和理性秩序力量的相互推动而展开的,宇宙生生不息的创化过程,既是其自身的进化过程,也是自然宇宙、生命世界及其万物生命的进化过程,在这个始终处于开放的进化进程中,人这种普通的生命物,由于其种种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其身体进化的重心向大脑转移,由此形成人质意识的觉醒。人质意识觉醒的最初表征,就是分离意识和对象观念的产生,即人在最初的瞬间突然睁开了心的眼睛,人获得了心的空间,原来散漫在身体之中并只有通过身体的感受和运动才能发挥作用的灵魂——野性创造力量和理性秩序力量——聚集在一起,内驻于心之中,心成为它的居住之所。从此,人这种生命与世界交道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身体运动或身体感觉,而是获得了一种新型的并且也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式,即用心与世界联络。灵魂的心灵化,或者说人的生命的创化力量的心灵化,使人获得了只有人才具有的独特的心灵镜像。
人的心灵镜像,即是人的心灵外投于世界所形成的特有交通方式。心是人的生命的一面内镜,人与世界的交通,当然要凭借身体的感觉,但身体的感觉本能地要通过心的力量来启动,并且人的身体的感觉又要折射到心镜之中,透过心镜的反馈(包括识别、判断、整合、成像),才形成世界的图像本身。因而,自从人有了心灵之镜以后,所看到的一切,包括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自己,都是心灵镜像化的图景,再没有纯粹的自然、纯粹的事物以及纯粹的人自己。人是心灵镜像化的存在者,世界是心灵镜像化的世界。
柏拉图曾认为,本体的世界,是以相的样式而存在,那是人所不能把握的,人所能感觉到的世界是一个影像的世界,这是本体世界的摹拟显像的世界。而对这个摹拟显像的世界的感性的或想象性的描述(比如诗歌),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只能是一个影像的影像世界,它具有了双重的不真实。柏拉图所道出的恰恰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人获得心的空间,具有了心镜,他已经无法再如过去那样用身体和生命来直接与世界交通了,心构筑起生命与世界之墙,人对世界的感受、认知、交通,只能以心灵镜像的方式而展开,整个世界的存在样子,包括人自己的存在样子,只能是心灵镜像化的样子。笛卡儿讲“我思故我在”,其实说的是,我的存在虽然事实上是自然地存在着,但我要能感受到我的存在,我必须启动我的精神,打开我的心灵,透过我的心灵镜子,我才看到我的存在,我才觉得自己确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我意识到我的存在,是因为我必须把我的存在纳入我的心灵镜像框架中才能够得到显现的存在,因而,我的存在只是属于我的存在,只是属于我的心灵镜像视域的存在。人一旦获得了人质意识,就成为自我设定的心灵镜像式的存在者,人是自我之心灵镜像视域化的存在者。从这个角度来看,胡塞尔讲存在方式的意向性问题,说的是人一旦获得心的空间,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心灵外投,也就具有了自身的特定朝向。这个特定的心灵朝向,形成了人的心灵外投的镜像方式,即人的心灵镜像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始终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倾向性和价值方向感,这是心灵自产生始就具有的特定朝向的原因。唯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才能理解现象学之意向性与先验意识之体用、表里关系构成的深层本质。
人是一个个体生命。人这一个体生命的完整构成由身体、精神、心灵三个要素的同时具备。对于人来讲,心灵是生命的内形体,身体是生命的外形,而使心灵和身体构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的,恰恰是精神。在人的生命的完整构成中,身体是生命的物理机能,精神是生命的运作机能,而心灵是生命的动力机能。人对世界的感受、认知、体悟,以及以何种方式对生命、事物的运作或把握,从根本上取决于心灵所生成的心灵镜像。
人的心灵镜像的生成,源于人的看式体认方式的生成,而这种看式体认方式的生成,源于人的最初的人质化觉醒。人的最初的人质化觉醒所获得的最初文化意识恰恰是敬畏冲动和由此而生成的认同冲动。所以,直截了当地讲,人的心灵镜像的生成,源于对人的最初人质化觉醒基于分离意识和对象性观念而推动的敬畏冲动。在敬畏冲动的催动下,人的心灵镜像产生了。人的心灵镜像生成的实质内涵,就是自由意志被唤醒而构成心灵敞开的方向,灵魂获得了人质化并居于心灵的殿堂而主导心灵,生命激情被激活而获得了对心灵的动力功能。从根本上讲,自由意志是宇宙之自我约束的秩序力量的内在化,它表征为宇宙的理性原理,这是宇宙的最高原理;灵魂是宇宙之野性狂暴创造力与理性约束秩序之对立统一张力的心灵驻守,它表征为宇宙的人格原理;生命激情则是宇宙之野性狂暴创造力的感性呈现,它表征为宇宙的情感原理。在人质化觉醒之敬畏冲动的催动下,人的心灵获得其文化存在意义上的镜像功能,并不是任意的,它是必须要同时遵循宇宙的理性原理、人格原理和情感原理的引导与约束。这是以看式体认方法而展布的心灵镜像必然构成人与世界相交通的真正通道。生态化综合就是整合各种认知方法而重构性地打通这一人与世界的原初体认通道的基本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