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特点 直觉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与智慧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当我们要讨论直觉这种思维方式时,应该先了解智慧。“智慧”这个概念,我们是最熟悉的,但认真考量什么是“智慧”时,我们却往往知之甚少。
什么是“智慧”呢?Wisdom(智慧)一词源于希腊语sophia;而sophia则据认为是出于phoos,其意为“光明”,因而,智慧的最初含义是光明。在一般用法上,“智慧”意指娴熟于某种技艺或精通某种精确的科学,所以,任何掌握某种技艺或精通某种具体的精确科学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在专门的意义上,“智慧”意指对普遍真理的探求。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是知识的最精确形式:“显然在各种科学中,只有那最精确的科学才可以称为智慧。然而,一个智慧的人绝不可只知道由始点引出来的事情,而要探求关于始点的真理。所以,智慧既是理智也是科学,在诸荣耀科学中它居于首位。”[2]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智慧被定位为是对一般原则和绝对第一原因的知识,它所关注的是永恒的真理,包括证明知识和对不可证明的前提的知识。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宣称,他就是在寻求这个意义上的智慧。因而,智慧乃第一哲学。[3]
客观论之,智慧有实践技艺的和理性求知(即真理)的两种形式。但无论是实践技艺的智慧,还是理性求知的智慧,都体现了如下方面的共同特征:首先,智慧是关于对象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实践的层面,对某种技艺的了解、运用,还不能算是有智慧,只有当对该技艺有其娴熟的把握和运用时,才能称智慧。而娴熟于某种技艺,就是对这种技艺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比如庖丁解牛,就是技艺达到智慧境界的最好例证。智慧作为对真理的追求,同样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求知方面,智慧只适用于全面的知识,只知道一点演绎推论的人,不能称为有智慧。所以,他把智慧看成是最为荣耀的、居于众科学之首位的科学和理智。其次,无论是实践技艺的智慧,还是理性求知的智慧,始终是个人化的。因为“人类智慧”仅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意指无数个人的个体智慧汇聚的整体化表述。比如,我们说某一学科的智慧,其实这是此一学科的所有学者的个人智慧的汇聚。因而,任何一门学科的智慧,都是对由无数个时代中的无数个学者、思想者的智慧的整合表达。其三,由于智慧是个人性的,所以智慧始终是个性化和人格化的。我们讲古希腊的哲学智慧,我们只能落实在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等无数的个人头上,从他们那里才能够谈论古希腊的智慧;同样,我们讲先秦智慧,也唯有落实在先秦诸子身上,才可能有具体的智慧。然而,任何个人的智慧,都只能体现他“这一个”人之个性风格和人格理想的智慧,泰勒斯与阿拉克西曼德与阿拉克西美尼之间、塞诺芬尼与巴门尼德与芝诺之间,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虽然有师门关系,但他们各自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内容、思维风格、社会人生理想、人格精神追求等方面是完全不相同的;孔孟、老庄以及刑名学家之间,纵然他们也有思想门派的承续,但仍然是各自只是“这一个”而不能相互替代或相互解释。其四,作为智慧,无论是实践的智慧还是求知的智慧,它都追求普遍的可指涉性。因而,所有的智慧都具有可解释的功能,并在事实上成为能够解释的解释方式。
智慧的形式 将智慧划分为实践的智慧和求知的智慧,这只是从智慧的功能方面讲。如果从认知来源角度看,智慧则呈现三种形态,即经验智慧、超验智慧和先验智慧。
一般地讲,一切智慧都源于认知,所不同的是,实践的智慧源于实践的操作性认知,并通过持续的操作性认知而积累成经验,因而操作性认知所形成的智慧,是经验累积的表征。所以,一切有关于实践的智慧,都属于经验智慧。经验智慧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对特定技艺的娴熟运用与操作;二是对娴熟技艺及其相关知识的精确解释与说明。所以,经验智慧不仅具有对实践活动(方式、程序、方法、技巧等等)的操纵功能,而且也具有其知识性的解释功能,它也是一种知识性的解释智慧。
与此不同,求知的智慧却有两种形式,即源于心智性体认的求知智慧和源于心灵化领悟的求知智慧。
心智性的求知智慧源于心智性认知,并通过持续的心智化认知而达向对真理的领悟和把握。因而,心智性认知所形成的智慧,是对经验的突破而达向超验领域的表征。一切有关于求知的智慧,都属于超验性的智慧。这可以从“真理”这个词的含义及其演变来加以说明。在古希腊语中,“真理”(alehteia,truth)意指由于自身的力量将遮盖真相的东西去掉,使之露出真面目,显现原来的样子。《希英大辞典》将“真理”一词解释为是“不隐藏”、“公开化”、“去掉遮盖物”,并认为在荷马时代,alehteia一词本身就是做“真话”、“真事”讲,它与“谎言”、“弄虚作假”相对,因而,alehteia的反义词不是“错误”(error),而是“谎话”(lie)。希腊哲学产生后,哲学家们把关于探索自然的真正道理的学说称之为alehteia。据说最早提出“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慧就是追求真理”的人是毕达哥拉斯,第欧根尼·拉尔修在《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中说:“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声称自己是哲学家或爱智者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说过,唯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第1卷第12节)“当菲罗斯的僭主勒翁间到他(毕达哥拉斯)是什么人时,他说他是‘一个哲学家’。他将生活和大竞技场作比,在那里,有些人是来争夺奖赏的,有些人是带了货物来出卖的,而最好的人乃是沉思的观众;同样地,在生活中,有些人出于卑劣的天性,追求名和利,唯有哲学家才寻求真理。”(第8卷第8节)[4]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家因为爱智慧而追求真理。因爱智慧而追求真理,则必须沉思;而沉思却只能运用心智。塞诺芬尼曾在他的残篇34中将他自己关于神的学说称为之为“真理”,他认为真理就是通过心智得到认识,它与凡人的“意见”、“印象”相对立。通过心智而得到对什么的认识呢?塞诺芬尼没有说出个以然来,但后来者赫拉克利特道明白了,那就是通过心智而得到对自然的本性(或者法则)的认识:“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自然行事,倾听自然的话。”(残篇120)[5]
求知的智慧是达向自然本性的认知,它不能通过操作性累积的经验而生成,恰恰需要对经验的反思而达向对经验的超越,所以,求知的智慧是超验性的智慧。超验性智慧的展开,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敞开心智面向自然(世界或事物),予以沉思,从而获得对自然(世界或事物)本性的颖悟和把握;二是按照所颖悟和把握到自然(世界或事物)本性而行动。由此看来,求知(即追求真理)的智慧,并不直接来源于实践,恰恰相反,实践需要求知的智慧,即只有真正颖悟和把握了自然(世界或事物)的本性(即法则、规律),才能够很好的实践。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按自然行事”,就是遵循自然的本性而行动、实践、生活。并且,求知的智慧的形成之于个人来讲,博学是必要的。但博学并不等于智慧,智慧必须是源于对自然本性的体认、颖悟和把握,博学仅仅是体认和颖悟能力生成的主体性前提,要达向智慧之境,还需要敞开心智倾听自然,沉思自我和世界。因而,求知的智慧必须借助于经验而超越于经验并开创对自然、世界包括对自我的新体认、新颖悟和新把握。由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性,以求知为目的的超验性智慧,它既是一种非知识性的创造性智慧,也是对一种知识和实践的检验性智慧。
客观地看,实践的智慧源自于感觉经验,并且这感觉经验只属于人的;同样,求知的智慧源自心智的灵动,但这个灵动的“心智”也只属于人。这种源于人并最终只归属于人的智慧,始于两分的观念,即把认知的对象和认知本身两分,并最终由人这个主体统一其认知和认知对象。前者是使“技艺”达到“娴熟”,后者是使行动遵循“自然本性”。
与如上二者不同,心灵化领悟的求知智慧,才是先验智慧。
先验智慧的形成,建基于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整体,并以其整体消解感觉或理智上的两分,使之回归于整体。因而,先验智慧虽然也要起步于经验并指向超验,却是对经验智慧和超验智慧的清理与扬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敞开心灵而达向宇宙理性。笛卡儿宣称要“怀疑一切”,这个需要“怀疑”的“一切”,不过是已有的全部经验智慧和超验智慧,通过怀疑而使感觉和心智都沉入心灵领域,唯有如此,沉思才可能。胡塞尔致力于“悬搁”,意即将一切经验智慧和超验智慧拢聚起来,搁置在一边,把布满认知蛛网的心灵世界打扫干净,以求心灵回归其本身,烛照生活世界。笛卡儿和胡塞尔都追求先验智慧,但由于其动机和目标指向都是为科学奠定基础,所以最终没有真正摆脱始于两分而终于由人来统一的认知模式,因而,最终没有完全地进入天地物人神共在与共生的生态存在场领域——而形成真正的先验智慧。
“先验”概念是有其特定指涉性的。康德认为,先验的东西是与超验的东西相对立的,超验之物是对经验的东西的超越,而先验是与经验可能性的条件相关联,因而,先验的东西不涉及对象自身,而只涉及人们据此能认识这些对象的方式,所以康德说“所有知识,如果不是与对象相关,而仅仅与我们对对象的知识方式相关,就这种知识方式是先天地可能的范围而言,我称这样的知识为‘先验的’”[6]。在康德那里,或者说在传统哲学那里,先验智慧即是关于认知对象的知识方式,这种认知对象的知识方式,是先天的,所以它是超越经验的,但它却构成了经验生成的可能性条件。所以,在康德或者说整个传统哲学那里,先验智慧不过是一种先天的观念智慧。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先验智慧,不是一种认知对象的知识方式,而是指一种共生的存在方式,它不是与超验智慧相对立的智慧,而是一种超越超验智慧的最高智慧形态。它当然也构成了经验智慧和超验智慧得以产生的可能性条件,但它主要成为人、生命、自然世界三者之间以何种方式而存在的可能性条件。因而可以说,经验智慧是人的认知的对象性智慧,它追求的是局部动力学视野;超验智慧是人的认知的关联性智慧,它追求的是整体动力学视野;先验智慧是人的存在的共生性智慧,它追求的是局部动力学向整体动力学的实现和整体动力学向局部动力学的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