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从生态整体论角度重新定位“教育”概念,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化育功能,则可用如下简图表示:
从如上简图可以看出,真正的既符合人性要求、生命原理和自然法则的教育,是一种生生教育。生生教育,就是生境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与现行的教育有其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在使人成为人的目的设定上,现行的教育是把人成培养成为有文化和有生存竞技能力的人,即在事实上(而不是理念上)把培养人有文化、有生存竞技能力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所设定的实际培养目标的如此定位,所以在教育的内容上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有文化”这一目标的落实,就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且往往以静态的、孤立的方式传授知识,使所传授的知识成为僵化的、丧失其本来活力的知识,因为在这个层面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种形式的考试,以求得名次、奖励。二是对“有生存竞技能力”这一目标的落实,就是实践操作训练,并且往往是只注重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怎样应付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或应聘工作而需要的形式技能。从整体上讲,现行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一种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弊病,是使教育丧失了它本身的灵魂,成为了一种地道的实用工具,远离了“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方向本身。因为现行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真正的充满活力的知识,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信仰,没有文化的底蕴,没有生活的智慧,没有充满想象和创意的方法,没有创意性和创造性的技能,没有个性和人格,缺乏良知与道德,普遍具有美德冷漠症。现行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只有实利追求。这种实利追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凡事有利而往,并且凡事无利而不往;二是凡事只讲目的不讲手段,并且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与此相反,生境主义教育自始至终将如何使人成为心身健康的人作为其基本要求,它的努力方向是既要使人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智慧、有方法、有技能的人,更要使人成为有灵魂、有良知、有道德、有美德的人。具体地讲,生境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不断形成充满活力的知识,具备独立的思想,积累起较扎实的文化底蕴,有基本的存在信仰和必坚守的生存信念,有生活的大智慧,有充满诗意的想象力,具备充满创意性和创造性的技能,有独立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有良知与道德,并追求美德作为。生境主义教育培养人追求生境化生存。生境化生存教育,首先是生态教育,培养人遵循自然法则和生命原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并在敬畏中感恩自然和生命;其次是培养人遵循人性要求,学会生、利、爱,即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其三是培养人凡事既要讲目的,更要讲手段,即凡事必须动机应当、手段正当、结果正义此三者的一致。四是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创生能力,即教育学生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创造性生存;活着更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是应该通过感恩和服务他者、社会、自然来实现自己。
其次,从生存观的培养角度看,现行的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无处不向学生灌输一种生存权力观,包括进行经济权力、财富权力、政治权力、精神权力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强调的是征服与服从、主宰与奴役。因而,现行的教育是本能地鼓动学生投机钻营、追求权力资格、养成听话的隐忍人格和强权意志。比如,从幼儿园开始,这种教育就得到全面的灌输:在幼儿园,孩子的最高目标是当乖孩子。在小学,孩子的第一个目标是加入少先队,然后以此为阶梯,当干部,肩上能有几道杠。因为这是向人炫耀的资本,也是进入优越性行列的入门券。到了中学,其基本的目标是当干部,更高的目标是入团,最高的目标是当更大的干部,即学校干部。到了大学,其重要的任务仍然是争取当干部,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比如奖学金、保研等等。
与此相反,生境主义教育注重于生存权利观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平等的生命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精神权利,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地球生命、人与自然的共生互生,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生存与共同发展。
生境主义的生存权利观教育的实质内容,就是培养学生三平等善待,即引导学生学会平等地善待自己,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心身健康和充满创生精神的人;平等地善待他人,并尽己之力使他人成为心身健康和充满创生精神的人;平等地善待地球生命,以己之力努力使地球生命成为完整的生命。
其三,在生存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现行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这种培养个体价值实现的核心科目,就是如何谋求私利。这里的私利,既指个人的私利,也是血缘家庭的私利、友朋私利,更指团体私利、单位私利、地方私利、党派私利。培养学生私利观,这是实利主义教育和生存权力观教育的具体化,具体地讲,就是对实利主义和权力主义培养予以价值导向。
在生存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与现行教育根本不同的生境主义教育,却要着力培养学生生态整体的价值导向,即培养学生对人的世界性存在的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真正理解“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智慧所在,引导学生养成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在互存和共生互生的价值观,以生生不息的大道精神,引导学生养成凡事取之有道,凡事讲求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凡事要有广阔博爱之心和全面慈善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