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诠释
【来源】《南史·陶弘景传》。
【解释】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成语掌故】
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南朝时期,陶弘景便隐居于此。
陶弘景,原籍丹阳,出身于官宦世家。陶弘景自小聪明,博览群书,才高八斗,却一直都没能做上掌有实权的官,所以怏怏不得志。36岁时,他决意辞官修道,便来到茅山。他以为此山号称“华阳之天”,于是便自号为“华阳隐居”,在山中筑道馆居住。
梁武帝萧衍未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夺得大权后,对于朝代的名称一直未能决断,最后,他听从了陶弘景的建议,定国号为梁。
事后,萧衍特地派人进山,对陶弘景表示感谢。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陶都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来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走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来的办法?”于是,他也就不再勉强了。
但是,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陶弘景的意见。陶弘景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词解人生
无论身居何处,我们都应该有一颗统揽全局的心。我们可以随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或居于繁华的都市,或居于静谧的乡村,或居于无人的山林,但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影响我们胸怀大局的心,以一种出世的心态去看待世间的事情,可以看得更加透彻、明晰。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便我们可以选择远离尘世的生活,也必须时时关注信息的变化,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