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恶,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大,关键在于他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顺时应势,量力而行。人生之所以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有人在欲望的驱动下,做超能量的自己,当理想无法实现时,痛苦也就产生了。
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是说在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杨玢是宋朝的尚书,退休后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正在书桌旁看书,忽然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嚷道:“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你们是说邻居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
“是的。”侄子们回答。
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我们家的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然如此,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
杨玢笑了,他指着窗外的落叶,问:“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
侄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杨玢在说什么。杨玢于是干脆挑明:“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
可是侄子们仍有些不甘心,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杨玢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旧宅地,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生活的路上总有奋斗和付出,也许没有预期的回报,揣着一份怀才不遇之心愤愤不平,抱着一腔委屈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心态扭曲、心力交瘁。
清代乾隆时期,东华绸缎铺的老板经营有方,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人们都称为“缎子王”。缎子王几乎垄断了北京的绸缎批发业务,直接与内务府大臣往来,生意越做越大。
尽管“缎子王”善于交际,但也有疏忽的地方。内务府一位郎中对“缎子王”的暴富十分不满,于是想设法整一整“缎子王”。有一次,“缎子王”代内务府采办了二百箱缎子,该郎中使用调包计,诬陷“缎子王”采办的二百箱缎子中,有五十余箱是已经腐朽变质的老缎子。
面对内务府官员的诬陷,“缎子王”既不声辩,也不要求开箱检查,而是默默地将这五十余箱缎子收回。折合银子价值几十万两。后来,“缎子王”想挽回一些损失,就把这五十多箱老缎子打开检查,发现这五十多箱缎子都是明末大宦官魏忠贤家的财物。魏忠贤自缢后,财产被朝廷没收。箱子经两朝转手多次,均无人查看过箱内所装的东西。无意中竟然发现,当时各级官员送给魏忠贤的每匹绸缎里,都卷有金叶子。时过百年,绸缎虽然老化,但金子丝毫无损。就这样,“缎子王”息事宁人,反而因祸得福,发了大财。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免不了产生矛盾和摩擦,若为一点儿小事就争执起来,互不退让,实在是又费时又费力,还徒增烦恼,于人于己没有一点好处。
对于人类来说,面对压力不低头的人是有个性的人,而适当地选择示弱、认输、放弃的人则是聪明的人。
宽心智慧
适时地咽下一口气,滤去烦恼,一笑泯恩怨,我们就会发现,天仍然很蓝,生活依然很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