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沉得住气才能成大器

沉得住气才能成大器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发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根据天下大势,李渊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而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与突厥罢兵言和,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隐忍是很多智者为人处世的谋略,当自己还不够强大时,忍耐就是一种谋略,是自己的一件隐形外衣,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躲避灾祸,还可以迷惑对手。懂得隐忍,就不会把自己过早地暴露在别人的面前。大凡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没有必要因小不忍而乱大谋。后来跟随刘邦逐鹿中原,屡建奇功,先后做过齐王和楚王。在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量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而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虽然我们为自己的人生制订了明确的目标,但往往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难免让人气愤、情绪冲动甚至意志动摇。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是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精神的表现。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发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这么做其实他心里早有自己的盘算。根据天下大势,李渊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而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既要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兵力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与突厥罢兵言和,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适时地退让,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其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免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地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地抬头;一时地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起人来才有力。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成为摆在风车面前的“堂吉诃德”。

蓄力以待,相机而行,也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剂良方。做人要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标,形势不利时就要容下难容之事,忍住一时之气,为长远考虑;而沉不住气,时机未成熟就贸然行动,只会使自己败得更惨。

宽心智慧

沉得住气,在形势于自己不利时能够沉住气,是为了积蓄力量,待机勃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