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出逆境的奥秘

走出逆境的奥秘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非常安宁、专一与虚静之时,心灵的高度才可以达到一种高度宁静的状态。在历史中,有人将这次事件称为贵州教育历史中的一次改革,一次进步,但是这对于王阳明来说却是人生之中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走出龙场驿站,走出那个瘴疠与虎虫横行的大山,王阳明靠的就是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知行合一,在这里王阳明开始正式讲自己的心学的核心内容。想想王阳明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学朱熹的格物致知,就去格竹子。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非常安宁、专一与虚静之时,心灵的高度才可以达到一种高度宁静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下,在许多领域之中才可以取得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才可以让自己忘记时空,忘记时间,忘记自我,从而摆脱外界的环境,更好地从逆境之中走出来。

1490年,王阳明的龙岗书院迎来了一位官员,就是时任贵州户部的员外郎,此人职务按照现代来讲也就是相当于贵州省的教育厅副厅长级别。早在王阳明在京城为官之时,这位席书大人就已经听说过他,而今被流放至此,不但没有被龙场的恶劣环境所吓倒,反而建立书院开始了讲学,席书便专程从贵阳赶到龙场驿站会见王阳明。

见面之后,席书向王阳明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哪一个更值得学习?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大明朝都非常崇拜朱熹,但是王阳明却是陆九渊的继承者,这样的问题摆在他面前,无论如何回答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王阳明就是王阳明,他向来就有过人之处。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看着席书非常平静地说出了这句话,其实这句话正是他在石棺之中悟道之时喊出的那句话。席书听后简直惊呆了,他不明白,难道圣人还可以自学成才,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所有的人不都可以成为圣人了吗?但是经过几次交谈之后,席书终于明白了王阳明此句话的真正含义,于是当即决定聘请王阳明为贵阳书院的总教席。在历史中,有人将这次事件称为贵州教育历史中的一次改革,一次进步,但是这对于王阳明来说却是人生之中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走出龙场驿站,走出那个瘴疠与虎虫横行的大山,王阳明靠的就是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龙场的石棺之中,他早就将生死看得很淡;面对瘴疠,面对毒虫,面对虎豹,面对人们传说的魑魅魍魉,他在山洞之中泰然处之。在这里他早已经将环境忘却,早已经将自己忘却,早已经将时间忘却,他将这里看作生命中的桃花源,看作圣贤之路上的最佳修行场所,荣辱得失,生生死死,在这里他看得透彻,看得分明。如今他面对着自己第一批心学的弟子,他愿意将自己一腔热血奉献给自己的学生。

知行合一,在这里王阳明开始正式讲自己的心学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圣贤之路只有一个功夫,那就是知和行不能分为两件事来看。他强调知行必须统一,对一些事情的思考和了解,只有想明白了才能开始行动,而行便是将那思考明白的、了解清楚的内容付诸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在知行合一之中,王阳明指出,圣贤之学就是身心之学,其要领就在于体悟并实行,如果只是将这些当作纯粹的知识去学习,而不去实践,那么也只是在口中耳中流传罢了。

想想王阳明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学朱熹的格物致知,就去格竹子。去迎娶新娘,遇到道士便逃婚学习养生之术。结婚后觉得自己的书法不过关,便开始练习书法。在九华山访得奇人异士便辞官去山中修行悟道。得罪刘瑾在诏狱之中,依然奉行圣贤之路,为狱友讲学。在九死一生的龙场更是亲身体验生死。这所有的一切其实本就是知行合一最好的体现。

王阳明一路走过来的坎坷和逆境相当之多,尽管他从小天资聪慧,尽管他是官二代,但是上天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对他有丝毫的怜悯,相反他却经历了很少有人走过的绝境。但是在他看来,身心的主宰是心,心中所发便是意,意的本体就是知,而意的所在便是物。也就是说,心乃万物与身体的主宰,只有心灵安定下来了,才不会因外物而动,而本身所具备的无穷智慧才可以显露出来。

人只有让内心保持安静,才可以坦然地接受那些逆境,接受那些艰难与困苦,才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之中淡然自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