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传习录》
一个人立志很重要,但是守持自己的志向也非常重要。如果守持自己的志向就像对待自己的心疼一样,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志向上,坚持不懈,就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智慧。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那个时候,王阳明的老师和父亲都觉得王阳明这个伟大的志向幼稚得有些可笑。但是王阳明却将这志向看成为自己一生奋斗的动力。
1518年,王阳明正在南赣剿匪。在剿匪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讲学。在剿匪的业余时间,他会集结弟子一起讨论心学。在赣州,他只要不剿匪、不干公事,就会和弟子们一起静坐祛除人欲,然后再让弟子去真正到现实生活中去锻炼,并告诫弟子在现实的事情之中锻炼之时一定要诚心诚信。为了大范围内传播心学,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去私欲成为正直的人,他在赣州剿匪期间大力兴建书院。据资料记载,他一口气就在赣州城建了义泉书院、正蒙书院、福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这五所书院。
建立书院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心学。王阳明除了建立学校以外,还写下了心学的《教约》,让学生们每天在清晨聚集号之后,扪心自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爱亲敬长的心是不是有时候会松懈?孝顺自己的父母是否在现实行为之中得到了践行?在人际交往之中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不得当的地方?每天是否做了什么欺骗自己内心的事情?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那就要继续进行。当然发现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要立刻改正。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心学,他还在赣州写下了《大学问》这本书。这本书是心学的入门课程,是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去解读、去诠释儒家经典《大学》,所有对心学感兴趣的人,都要先读这本书,如果哪一个人能够读懂,读透这本书,那么从理论上来讲也就迈进了王阳明心学的殿堂。
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最终都会获得成功。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理想、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坚持不懈的人。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在他父亲的眼中做事其实是一个三心二意的人,一会儿骑马,一会儿又要去玩射箭,一会儿要搞什么军事游戏,一会儿又对着兵书发呆,而一会儿又钻到道教的典籍之中发愣。用他老爹的话说,鬼才知道这小子整天搞些什么。
到了1489年,王阳明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家,途径广信也就是江西上饶之时去拜访了大理学家娄谅。娄谅喜欢佛道两家的思想,深深地理解理学三昧,善于静坐,并将静坐看作进入理学殿堂的敲门砖。那个时候的王阳明尽管是读了朱熹的很多书,但是跟许多的人一样只是应景罢了,根本就不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他就请教娄谅朱熹理学,其实是想得到成为圣人的真正答案。
娄谅听后非常自信地回答他:“圣人是靠后天学习获得的。”王阳明心里非常兴奋,因为他一直以来也是这么认为。接着他问娄谅:“为万世开太平是不是通往圣贤之路的捷径?”娄谅听后不停地摇着头说:“不是,绝对不是。你所说的为万世开太平是‘外王’,只有先‘内圣’了才能做到‘外王’。所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先锻炼自己,然后才能去做圣人想做的事情。”
王阳明继续问:“那么怎样才可以成为内圣之人呢?”娄谅听后一字一句地认真回答:“格物致知。”这是朱熹理学让人成为圣人的方法,其实就是讲人在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要通过各种方法将它弄明白,等到你弄明白一切事情的道理之后,你就是圣人了。
娄谅告诉王阳明,人生是绝对严肃的。王阳明听完之后回到浙江余姚之后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那些嘻嘻哈哈的习气,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不苟言笑的谦谦君子。苦读朱熹注解的“四书”,别人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可王阳明却真正地钻进书中,同时他还钻研各种理学大师的著作。
在请教娄谅成为圣人之道的时候,娄谅还告诉他,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只要去格,就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所以王阳明就去格竹子,这一格就是七天,结果什么也没格出来,还把自己弄得大病了一场。
后来王阳明遇到许璋,当许璋知道他正在钻研辞章之后,对他说:“辞章属于小技,小技是不能成就大业的,何况是圣贤呢。”王阳明听后非常惊异地问:“那该如何?”许璋告诉他,建功立业才是圣贤的不二法门,所以你应该努力提升军事能力。从此王阳明扔掉辞章,开始专心学习兵法,后来他的军事才能在平叛乱和剿匪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
在生活和工作中,其实只要能够守持志向,只要能够用对待自己心痛的那种大无畏精神,让自己的决心与志向融合在一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可以有所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