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身心体验,与事融为一体

全身心体验,与事融为一体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的心只有与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才能说是真正的专注,才可以进入到那种自然而宁静的境界。从这些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在对待任何学问面前,都能够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全身心体验,其实也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将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全身心去体验,去学习,去实践,王阳明指挥的剿匪战役才能够获得如此的完胜,可以说是他知行合一思想的最好诠释。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贷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

要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就要脚踏实地,不浮躁,让心与事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才能将事情做得完美。

陆澄问王阳明:“对于专注的功夫,是不是读书就一心用在读书山上,招待客人就将心思都用在招待客人上,这能不能说就是专注?”王阳明回答:“如果喜欢美色,就一心将功夫用在美色上,如果贪财就一心沉迷于贪财之上,这哪里能叫作专注。这完全叫作追逐物欲,根本就不专注。所谓专注,就是让自己的心完全符合事物的规律。”

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的心只有与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才能说是真正的专注,才可以进入到那种自然而宁静的境界。就像他回答一位朋友提问的一样,致吾心内在的良知功夫,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如果能掌握本心的主宰之处,并切合实际的用功,就会体悟透彻。这个时候才能忘掉心外,心与事才能达到合一的境界。

1517年,大明朝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剿匪行动,土匪们逃窜到象湖山一带,割据一方,难以应付。此时福建和广东两省的领兵之人对作战发生分歧,一方认为土匪逃入山中,占据有利地形,但是却是惊弓之鸟,应该立刻趁机作战,向大山发起总攻。而以广东为首的另一方却认为官兵在大山之中作战有很多不利,要等到秋后,等援兵来了再作战。王阳明听后对福建的部队说,敌人已经进了大山,地形对他们非常有利,如果强攻会导致敌人背水一战,不是上策。而广州官兵在敌人面前太多畏首畏尾,也不是上策。

王阳明分析了敌人的情况之后,给双方的将士下达命令,第一,要麻痹敌人,让所有的部队向外宣扬,土匪进山不打了,等到秋后再说,要求犒赏三军,并做出部队要解散的样子,但是强调部队不能走太远,必须要保证一声令下能够很快集结起来。第二,让两支部队在暗中加紧操练,加紧备战,派出士兵打探土匪的情况,只要发现时机就立即出兵攻击。第三,所有部队必须随时准备迅速集结。第四,部队的分工要明确。第五,在作战之时,要以敌军的首领为主要目标。第六,两支部队不能再有分歧,必须思想统一,行动统一。

王阳明下达这样的命令之后不久,战斗发生了转机,机会终于到来了,那些表面被解散的士兵都去种地了,土匪看到之后心中自然产生了懈怠。没有过去多少天,王阳明就以护送官员的名义,调集了一千五百名精兵强将突然对象湖山发起了总攻,紧接着后面的四千多援军也都到了,王阳明亲自率领军队赶到作战的前方,指挥战斗,布置任务,包围象湖山。两军对垒,战斗异常激烈。几个小时之后,象湖山被王阳明攻克,那些土匪纷纷四处逃窜,首领也被活捉。

在漳南的这场战役之中,攻克象湖山是其中关键的一场战争。王阳明在这里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转变了战局,剩下的事情就是去围剿那些逃跑的土匪了。又经过了一个月的作战,部队集结在一起将土匪的余党都一一消费,自此王阳明清除了十几年的匪祸。

十五岁的时候,王阳明就对兵法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不仅熟读兵法,还对当时的边关的战役非常关心,那时候正值少年的他独自一人骑马去边关考察,回来后便将自己在边关所感受的写成奏折要求父亲上疏给皇帝。当然他的父亲没有同意,他一个少年怎么可以上疏皇帝,这在他父亲眼中简直是无稽之谈。但是王阳明这种将书本的知识付诸实践之中,并让自己全身心去体验的精神却伴随了他的一生。后来王阳明遇到许璋开始专心攻读兵书,学习兵法,一发而不可收。在家中他会用瓜子花生等进行排兵布阵,在客人那里会与他们一起讨论兵法。从这些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在对待任何学问面前,都能够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全身心体验,其实也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

学习知识贵在践行,在政治中学习政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王阳明在这次剿匪当中,特别强调了两军的配合,并强调福建与广东的两个部队务必配合完美,切不可让土匪逃入广东与福建的深山之中,一定要切断他们的后路,让这些土匪之间不能联络,然后再进行各个击破。将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全身心去体验,去学习,去实践,王阳明指挥的剿匪战役才能够获得如此的完胜,可以说是他知行合一思想的最好诠释。

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之中离不开有效的思考,但是也需要全身心去投入,去体验,只有如此,才能将潜力投入到行动之中,才能跑得更快,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