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静心录》
人生短暂,追逐名利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相对于宇宙而言,人不过是空间的一粒尘埃,就算是争来了名利,又如何能大过世界?
如果说古代有人辞职,那么王阳明肯定是这辞职当中次数最多的一个。王阳明的第一次辞官是在江西做庐陵的县令,但是庐陵县连续几年遭遇旱灾,可朝廷却对庐陵毫无救济,反而对庐陵增加三倍税赋,导致庐陵百姓苦不堪言。王阳明上任的那年恰巧县城失火,大片房屋被烧,乡村更是闹起了瘟疫,百姓流离失所,根本无法生存,所以成群结队到县衙上访。王阳明面对庐陵百姓,索性自作主张将全县所有赋税全部免除。私自免除赋税在当时可是不小的罪名,王阳明为了不牵连别人,一个人上书要求负全责。就在那一年,刘瑾东窗事发,被皇帝杀死,而王阳明不仅没有受到处分,还被官复原职。
五年之后,王阳明已经当上了南京的鸿胪寺卿,但是他看到了官场的腐败决定请辞,在辞职信中说自己身体不适,需要回家修养,但是朝廷却不准他辞职,相反让他去做南赣巡抚。这南赣巡抚如果用现在的官职相比,就是一个军区的总司令,可以说有权有势。但是王阳明根本就不想理会朝廷的这一套,继续请辞。要知道大明朝的南赣总共管辖着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省的九个府第。当时四个省的百姓已经被官府逼迫得走投无路,于是乎都逃到了四不管的深山之中,抵挡官兵,做起了占山为王的土匪。所谓让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其实就是让他去剿匪。朝廷几次派出的剿匪司令在当地不但没有剿匪成功,倒是做了许多的坏事。
三次辞职失败了,王阳明不得已做了这个剿匪的司令,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他便将南赣九府的匪患消灭的干干净净,从此南赣重新恢复太平生活。南赣剿匪结束,朝廷想要对他进行封赏,但是他却一一回绝,接着上书请求辞职,但是皇帝还是不答应,硬是不让这位王大司令回家。于是乎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王大司令就背着军区司令的头衔做起了修建书院、四处讲学的事情来。在我国的历史上,挂着这样的头衔去教书的先生,可以说仅此王阳明一人。
宁王在南昌叛乱,王阳明聚集三万民兵将宁王打败,拯救了大明王朝,应该说立下了大功,但是皇帝朱厚照昏庸无比,偏偏想借着宁王叛乱的事情到江南旅游。王阳明知道皇帝的意思,三次抗旨,硬是将宁王押解到了江西,让朱厚照这个小皇帝再也找不到来南昌的借口,就这样将南昌的百姓将面临的苦难解除。为此王阳明不但没有获得皇上对他所立功劳的肯定,而且遭到奸臣的诬陷。终日欢淫无度的皇帝朱厚照最后驾鹤西去,新皇帝登基,王阳明被封为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却又以身体为由辞职回家教书,但是新皇帝不准,还要为他封“新建伯”。王阳明对这些爵位根本就没有兴趣,再次两次上书,要求辞职。皇帝哪里肯他辞职。没办法,王阳明就带着这伯爵的封号回到家中,从此一心教书,不再与朝廷联系。
七年的教学生涯,使得他将心学发扬光大,天下尽人皆知。但是此时的大明朝又来了麻烦,仿佛王阳明天生就是为了解决大明朝那些麻烦而生的。广西发生叛乱,朝廷的大军让那些叛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此时皇帝和文武百官再次想起了王阳明,因为以前他在军事上创造了那么多的军事奇迹,这次平定叛乱非他莫属,于是皇帝一道旨意让他去担任广西巡抚,去和少数民族作战。王阳明立刻拒绝,坚持不去。但是几次三番,皇帝根本就不允许他辞职,没办法王阳明又一次踏上了征讨乱军的征程。
其实王阳明心里明白自己无论如何都是逃不掉此次广西之行,他一边上书请辞,一边加紧调养自己的身体,为出行做准备。等到第四次圣旨到达,他已经为出征做好了一切准备。王阳明就是这样,当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但是一旦朝廷危难过去就立刻远离朝堂。他不喜欢仕途,可是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仕途。他不在乎名利,更不看中什么加官晋爵,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至于其他什么荣辱得失,什么功名利禄,在他这里不过是浮云罢了。他曾经告诉自己的学生,仕途之路就像是一张大网,只要陷入其中就很难自拔,所以进入这张网做了自己该做的,就要立刻出去,只有这样才不被那网困住。
名利不过是人的一种负担,带给我们的不过是沉重、捆绑和压抑,而不是轻松。名利会让人忘了初衷,会让人失去自我,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