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 邓绍秋
一、引言
美国现代诗歌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般以1912年芝加哥《诗刊》的创办为标志。美国现代诗人数量很多,风格样式各异,从1912年到1945年是美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最繁荣的一个阶段。从文化全球化角度看,研究美国现代诗歌,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从西方文化去分析,而应当考虑它对东方文化的接受与变异。事实上,包括“垮掉的一代”诗人在内的不少美国现代诗人对禅宗很感兴趣并且受其影响。他们接受禅宗圆融哲学的途径有三:一是阅读书籍,二是文化交流,三是生活实践。禅宗文化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境界生成;二是语言运用;三是结构颠覆。研究禅宗圆融哲学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全球文化意义和人类学普遍价值。
二、美国现代诗歌与禅宗圆融哲学的因缘
圆融是中国佛教的共同特点,而禅宗的圆融哲学思想表现尤为突出。东山法门注重体用之间的圆融。北宗禅继承了道信的体用思想。南宗禅则强调主体客体之间、凡夫与佛之间、世间与出世间之间、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圆融(李霞150-152)。
那么,美国现代诗歌与禅宗圆融哲学之间的因缘到底如何呢?
1.缘由
(1)社会动荡
1.缘由
(1)社会动荡
受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所推崇的“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特别是“二战”期间惨绝人寰的屠杀、摧毁一切的原子弹、地狱般的纳粹集中营,以及“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越战,美国青年对西方基督教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内心感到空虚、恐惧、冷漠。在急需一种新的哲学信仰来摆脱生存困境之际,他们找到了救命稻草——圆融禅宗哲学。禅宗圆融哲学所宣扬的“一切皆空”、“即心成佛”、“不立文字”的思想与解构一切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共通之处,深深地吸引着美国现代诗人。在这里,我们暂且借用福斯特关于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理论,把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称为圆融文化,禅宗哲学称为圆融哲学,把二元对立的美国文化称为扁平文化(福斯特1984)。
(2)个人遭遇
除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以外,还与诗人的个人遭遇直接相关。例如,雷克思罗斯的父母的早逝和波西米亚式的乡野生活让他体味到了孤独的酸楚与乐趣。他走遍千山万水的游历生活,为他将来的习禅、参禅提供了广阔空间,奠定了感性基础。到了晚年,雷克思罗斯更是潜心研究东方禅宗文化,他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颇有中国禅宗韵味的名字:王红公。他研读佛教禅书,练习坐禅,遵循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用诗歌去探寻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染的人的本性世界,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以此进入涅槃之境。
(3)精神需要
人类文化不管有多大的差异,在死亡恐惧和生命体验方面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都具有寻找生命主题的内在需要。作为西方传统文化的叛逆者,美国现代诗人需要禅宗这样的东方生命智慧。富有禅宗智慧的寒山诗歌之所以能在美国引起广泛反响,与当时美国人对生命本来面目的领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思想家巴瑞特说:“禅,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碎片,一经与西方人有了生活上的接触之后,不但必然会发生彻骨彻髓的作用,而且可以使人脱胎换骨”(吴平272)。
禅宗之所以在后期基督教文化中被西方人接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禅宗具有日常的自我拯救特征。美国学者艾伦•沃茨说:“西方人之所以日渐对禅发生特别浓厚的兴趣,原因不知一端。……希伯来基督教的宇宙,为道德的迫切,正义的热切,包括一切、贯穿一切的世界。作为绝对本身的上帝,就是与恶相容的善。因此,不道德或非正义,就使人感到自己是个被放逐的人——不仅被逐出人类的社会,同时亦被逐出存在的本身,被逐出生命的根基。因此,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就会导致一种形而上学的焦虑和罪恶之感——一种永远受到处罚的境地——与他所犯的过错完全不成比例”(吴平162)。禅宗圆融哲学就不同于善恶绝对对立的基督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包括犯了罪的人。禅宗的吸引力在于使修行者自己与上帝(佛)达到不别不二的圆融境界。
2.途径
接受禅宗圆融哲学的途径有三:
(1)阅读翻译
20世纪初,通过庞德、韦利等人对中、日古诗的“创意译诗”,东方诗歌在一批英、美国诗人中传播开来,如雷克思罗斯翻译的36首杜甫的诗歌中,几乎没有其政治诗歌,大多是杜甫对尘世生活抒发的出世的哀婉和无奈的情思,以及田园山水间的静谧禅境,雷克思罗斯也由此彰显出与禅宗的不解因缘。戴维•希勒(David Schiller)主编的《禅宗小指南》(The Little Zen Companion,1994),托马斯•克里利(Thomas Cleary)翻译的《禅林宝训》(Zen Lessons,1989),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翻译的 《寒山诗一百零一首》(Cold Mountain:101 Chinese Poems,1992)等都是美国读者喜爱的读本。大批的中国文化经典和文学作品的译介,为美国现代诗人接受中国文化、禅宗文化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很多诗人正是通过阅读译本开始接受禅宗的。
(2)学术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和社会学家相信,禅这种宗教生活方式不仅具有缓和紧张与治疗心理的功效,还是很好的调节生活的体验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能使一些人摆脱恐惧不安的状态,进入自由和平衡的精神状态。于是,禅被许多美国专家及精神病人当作医治精神病的廉价手段和处方(徐光兴114-115)。
(3)禅宗修炼
20世纪60年代,雷克思罗斯于日本大德寺修炼禅宗,创作完成了“心之花园,花园之心(The Heart’s Garden,The Garden’s Heart,1967)”。此部诗集深刻表达了他对禅宗哲学之“空”的概念的理解和对“顿悟”的渐修与体验。中山大学区鉷教授分析了禅宗的“冥想”、“坐禅”和“以心传心”对加里•斯奈德诗学的影响;史奈德曾旅居日本数年,修习禅法,对中国的禅宗推崇备至,把它视作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精神遗产(钟玲103)。
三、禅宗圆融哲学对美国现代诗的影响
禅宗圆融哲学的具体表现在时间圆融、空间圆融、时空圆融、事理圆融、现象圆融等方面。禅宗圆融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时间圆融、空间圆融、时空圆融。所谓时间圆融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交融一体,而所谓空间圆融则是《维摩经•不思议品》中说的“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的大小圆融。时空圆融境界是指时空一如,“如见花开,知是芳春;茂夏结果,知是朱夏。凋落为秋,收藏为冬,皆因于物知四时也。”[2]
事理圆融境界也是体现禅宗圆融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玄觉《证道歌》所谓“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就是指事物之理与事物之相圆融一体,不可分割。最能够体现禅宗圆融哲学智慧的是现象圆融。现象与本体,个别与一般,佛与众生了无分别,圆融一体。用现象学的观点来看,禅宗的现象圆融境界其实是纯粹的现象,也即现象空观(张节末1999)。
这是超越了一切矛盾与对立的原初现象,澄明之境。圆融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在现象之外不存在一个本体的东西。
正如文章第二部分所述,美国现代诗与东方禅宗圆融哲学思想存在不解因缘。具体来说,禅宗圆融哲学对美国现代诗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禅宗顿悟与意象生成。
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言道:“禅如果没有悟,就像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寺庙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铃木大拙67)。
美国州立大学哲学教授稻田龟男明确将东方思想界定为“生成的动力学”(dynamics of becoming),他指出,东方对待事物的看法拒绝一切从一开始就以二分方式处理事情的做法,并且鼓励深入到生成过程的饱满状态之中的探究。在事物的生成中,这个点是一个“平衡”,尽管是短暂的、瞬间的。然而由于在随后的生成中领会到它的“在场”,它“存在”于生成之中。禅宗的“悟”,就是稻田龟男教授所说的“成为生成自身(Be the becoming)。我们认为,美国现代诗歌的意象生成过程,同时也是这种瞬间禅悟的生成过程(稻田龟男2002)。
美国现代诗人威廉斯主张,物之为物有其内在的律动来指证其真实的存在,所以他对西方长久以来虚设的超越概念进行质疑,他对即物即真物自性的肯定,为美国现代后期诗人如雷克思罗斯、史乃德、克尔里、柯尔曼、威尔奇、莱特等开了先河,使他们能够比前人更容易地剔除主观自我的入侵而让物生成为物本身。
雷克思罗斯以西方的冥想进入禅宗顿悟状态,以自然直观形式表现深奥的禅宗哲理,在不经意间进入有意义的空白。在《微光就要来》(“There Shall Come Faint Light”)里,他写道:
思绪如烟,恰如南飞大雁队列的青烟,缕缕绕绕/我独自飞到了孤寂鸟儿的栖息地,形单影只。/……/湖中小树林的倒影/被一圈圈的水晕打破。/水晕来自/湖中屹立着的那只脚/已经肿胀的白鹤脚,/那只陷入冥想的白鹤哟(Rexroth 2003)。
诗人通过性情高雅而形态美丽的白鹤意象,来表达自己进入冥想(妙悟)的姿态。我们读这首诗,仿佛进入了一幅水墨画的意境:山间淡淡的湖面上,白鹤和树林的倒影融为一体,思绪与南飞大雁队列的青烟缕绕一团,主体意识退隐,大自然的美兴趣盎然,存在与非存在生成为空的意象世界,即西方的冥想与东方禅悟圆融一体了。再如史奈德的名篇《八月中于苏窦山守望台》(“Mid-August at Sourdough Mountain Lookout”)宛如一幅恬然自适的写意山水图:山谷之下一缕轻烟/三天的热,跟在五天的雨之后/树脂结在杉树锥果上/成群初生的飞虫/飞过岩石和草地。//我不记得读过的东西,/三五好友,可都住在城里。/喝下锡杯中冰凉的雪水/俯瞰千里/透过高远平静的空气”(张子清1998)。
“我不记得读过的东西”,超验的东西统统忘掉,只剩下山谷、轻烟、三天的热、五天的雨、树脂、飞虫、岩石、草地、冰凉的雪水、高远平静的空气等自然意象,它们因为某种缘分瞬间生成了纯粹的自然境界:有意义的空白。
美国现代诗人斯蒂里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觉醒》中的意象不仅具有禅的清澈与喜悦,而且有揭示性空的自我融化,例如:处处柔和/白雪一片污迹,/空气一只风袋。时间。地点。物。/在皮肤、骨骼和肌肉之间/感觉得出来(张子清1998)。
斯蒂里克认为,对相对性的克服和从有条件到无条件存在的稳定状态是禅宗的至高目标。为了让参禅者达到这一步,他必须处于无心的状态,让所有的思想离开他的头脑。他的创作实践证明,他是按这条路子走的。还有许多美国现代诗人与禅结缘,他们通过诗歌创作与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营造了许多富有禅意的境界。
二是禅宗语言与意义空白。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的是禅在直觉,妙不可言。禅宗诗歌的美学价值在于所留下的空白,即“存在”之外的“不存在”(空)。美国现代诗歌受到禅宗圆融哲学的影响,常常运用类似的禅语,创造许多有禅意的空白。例如艾米•洛威尔的一首小诗:“落花飞回枝头:/一只蝶。”
诗行之间的语义联系通过冒号连接,带来意象的跳跃和转接。是落花如蝶?还是蝶如落花?抑或非花非蝶?那玄妙的禅意啊,尽在言语之外,亦在空白之中。
她的另一首意象小诗《水族馆》,通篇没有完整的句子:金色条纹和黄晕,/变幻的银色,/一圈又一圈/银色—金色—灰色—滑落的暗绿,/喷吐,跳动,/旋即跑开,/鲜亮的白色水泡。/鼻子碰碰水泡,/将它们一口吞下,/鱼。[3]
逗号和破折号衔接起一个个缤纷的色彩和生动的姿态,浮动的光斑和影像编织出一个冥想的空间,诗人的思维停止了,在流光溢彩间,感受鱼儿的呼吸。这使人联想起中国当代诗人洛夫的禅诗《天龙禅寺》。
三是禅宗公案与结构颠覆。
德里达以结构主义为突破口,对一切二元对立逻辑基础上等级结构进行解构。美国现代诗对传统诗歌结构(有中心的结构)的颠覆,一方面是受禅宗公案(富有解构智慧的禅宗故事语录)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美国传统诗歌结构的颠覆(王治河151)。禅宗圆融哲学主张不要执着于是是非非,也不要执着于生死,因为一切都归于虚无,其实就是对结构的颠覆。用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来看,禅宗公案超越逻辑、超越语言,解构了一切,把握了当下,也体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
请看唐代青原惟信大师的公案:第一阶段未学佛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阶段学佛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阶段休歇时(彻底放下,达到圆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真正的禅的体验进入了第三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第三阶段的境域正可谓是“言语路断,心行处灭”。禅宗体验与只到达“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境界的审美体验高出一筹。审美体验转瞬即逝,禅的体验却永恒长存。审美体验是心理的,而禅宗体验是境界的。美国现代诗歌由于理性思维习惯和修炼火候的缘故仅仅接近这个禅宗公案的第二阶段。青原惟信大师的公案中,第二阶段在场的不是自然山水,而是山水所象征的禅宗意趣——空。
郑敏在《威廉斯与诗歌后现代主义》一文中指出,威廉斯作为美国后现代诗人强调诗歌创作不必寻求杂乱现象的统一,更不必将其结构成有机的整体以传达什么固定的意义。就是说,后现代诗歌可以采取开放结构,对逻辑中心论进行了颠覆(145-147)。威廉斯的《红色的手推车》:这么多的事物/都依赖/于//那一辆红轮子的/推车//它湿漉漉的沾满雨/水//站在一群/白色的小鸡旁边。
这首诗有着诗人所强调的直接性和结构的开放性。第一句将读者的感觉推向诞生之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颇似禅宗公案故事诞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么多的事物都依赖于那一辆红色轮子的推车,从禅宗圆融哲学来看,“手推车”与许多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又离不开其他事物,如湿漉漉的雨水,一群白色的小鸡。这也可说是佛教缘起论在美国后现代诗歌中的审美表现。
再来读雷克思罗斯的《水之静》(“Still on Water”):一只海龟溜入水中/扑通一声,如同爆裂的气泡;/寂静无声,/只有那杨树和梧桐树的枝叶进行着急切而重要/的交谈,/影影绰绰,模糊不清,/单单一声蛙鸣充满困惑和疑问(Rexroth 2003)。
海龟的入水声,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海龟不是海龟,而是沉寂的空境,犹如日本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古老一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的禅境。可以说,美国禅诗就是“有意义的空白”,即扑朔迷离、颠覆结构的偈语。
四、结束语
文章结束之前,笔者还要提出以下三点,与读者共勉:
第一,寻找东西文化差异中的同一意蕴。
本文论及的禅宗圆融哲学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不仅有利于美国现代诗的深入研究,而且具有跨文化禅宗美学的意义,甚至还具有深刻的比较文化学价值和生命意义表达。禅宗作为东方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化的互相激荡中,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对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东西文化差异中的同一意蕴。张隆溪先生认为:“一切阐释活动的对象,一段需要解释的话或一个需要解释的文本,始终是某种生命表达”(张隆溪31)。禅宗与美国现代诗歌这两种文化形态之间,也存在同一意蕴,那就是东方人与西方人在生命表达方面的共通性。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文化语境中的禅宗美学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而且渗透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现代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禅宗与美国现代诗歌关系的研究,可以视为东方禅宗美学走向跨文化禅宗美学的典型个案。
第二,坚持跨文化研究的平等对话原则。
致力于跨文化美学的学者王柯平教授指出,我们从事跨文化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开放而平等的对话过程。我们在讨论禅宗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时,也应当进行中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不能简单地作“对号入座”式的比较,或者草率地说谁优谁劣了事。诚如倡导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学者拉巨(P. T. Raju)所建议的那样:“在历史长河中,东西方直接或间接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与日俱增,作为历史个体的人,现在没有一个纯然是东方的或西方的”(王柯平107-109)。
第三,切身体悟禅宗的圆融智慧。
禅宗逻辑起始就是以“存在”来呈现“非存在”(即空)。“生成的动力学”(dynamics of becoming)在一点上由于深刻触及了佛教的“中道观”,而极为准确地把握了东方哲学最基本的质素。龙树所著的《中论》开门见山地就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道观”。从“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即圆融哲学出发来把握东方哲学的基本性质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探索东西方哲学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的重要途径。美国现代诗歌之所以选择东方禅宗圆融哲学思维,是因为西方文化长期以来深受逻辑中心论的影响,失去动态感和生命感,缺乏圆融存在与非存在的智慧,这也进一步证明东方禅宗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稻田龟男2002)。这种圆融哲学与跨文化平等对话原则是一致的。将东西方文化圆融起来,建构人类健康、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稻田龟男.关于东方美学的一种理论:导论.宫睿,李旭,译.张祥龙,校.民族艺术研究,2002(6).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李霞.道家与禅宗.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学.北京:中华书局,2002.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吴平.名家说禅.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北京:中华书局,2001.
徐光兴.东方人的心理疗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张节末.禅宗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张子清.美国禅诗.外国文学评论,1998(1).
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Rexroth,Kenneth. The Complete Poems of Kenneth Rexroth. Port Townsend,WA:Copper Canyon Press,2003.
Scroggins,Mark. Modern Poetry:American and British. NewYork:Appletion Century Crafts,1981.
注释
[1]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2008—2009年度科研课题“湖湘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研究”(0802001A)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同时也是湖南省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小学教师培养的国学教育创新研究”[2010(453)]的部分成果。
[2]转引自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2页。
[3]两首诗均出自MarkScroggins. Modern Poetry:American andBritish. New York:Appletion Century Crafts,1981: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