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
——《后汉书》
智慧品读
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是不可以的,所以他的话中便有“可求”和“不可求”正反两个道理。
《后汉书》中说,做事要有原则,有些事情不能去做,有些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这和孔子思想中的“可”、“不可”如出一辙。
在生活中,除了富有,还有很多事需要接受“可不可”的度量。如果不择手段去求得我们想要的东西,那么即便得到了也名不正言不顺。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个“可”与“不可”的原则,并能用悔悟之心解除眼前的痴狂迷惘。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却需要有效的法令,所以积极地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使得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不过法令可以治世,可以威慑百姓,却无法约束达官贵人。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依仗兄长做皇帝,横行无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纪放在眼中。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这件事被当时的洛阳令董宣受理。这个洛阳令为人耿直,认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尽管他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却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家奴出来。
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怒道:“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马车!”
董宣毫不畏惧,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顾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处决。
湖阳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光武帝听了,也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且慢,微臣有话要奏。”
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微臣因为维护法令而获罪,恳请以死谢天下!”说罢,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死不磕。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
内侍回报说:“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得将董宣哄了出去。湖阳公主见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气,讽刺光武帝没有权威,光武帝无奈地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才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样肆意为之。”
董宣敢于挑战权威,坚持原则而不退让,是值得尊敬的,无论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君子身处世间,心中应该有一个行事的准则,天下事有的应该做,有的则不应该做,一旦遇到违背自己的良心与正义的事情,哪怕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利益,或者可以让自己免去杀身之祸,也要坚决拒绝,始终不放松自己的道德准则。
在生活中,一个人总会面临很多抉择,懂得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既云进取,亦将有所不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抉择前在内心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在行动上便会把握正确的原则,而不至于出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