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易经》
智慧品读
成功人士的成就是偏居一隅的坚守,不和世俗决裂,却永远不对世俗趋之若鹜。圣人的智慧是一种超脱,善于固守虚静,万物便不足以扰乱他们的心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前者的辉煌,后者的豁达,然而逍遥的境界需要敢于和世俗物欲保持安全距离,我们却常常抵不住钱财和权势的诱惑。抛弃名利的心头枷锁,心才能无牵念,行为才能不受羁绊,这样我们的思想才能得到自由。
《易经》中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妄想妄为,我们就会获得心灵的虚静豁然,感悟通灵的精神境界,从而活出生命的别样风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我们常提到老庄无为、魏晋风骨,就是这种精神境界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说到性灵潇洒、人生至玄,阮籍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
阮籍,三国魏时著名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著作有《咏怀诗》八十二首等。在天下多变的魏晋禅代之际,他既是文坛巨擘,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但是他不满昏庸无道的曹魏集团,又不愿攀附晋司马氏,行迹颇多狂逸。
阮母去世,中书令裴楷前去吊唁,见阮籍饮酒常至大醉,衣冠不整,伸开两腿坐在床上,毫无哭泣之意。裴楷便痛哭了一阵,不告而别。后来有人问裴楷:“大凡吊唁,主人哭后,客人才行礼,这是人所共知的礼俗。阮籍既然不哭,您为何要痛哭流涕呢?”裴楷说:“阮籍超脱世俗,可以不尊崇礼制。而我们这种世俗中人,必须遵守礼制。”
为母亲服丧时,阮籍在晋文王司马昭席上仍然饮酒吃肉。同在酒宴上的司隶校尉何曾就对司马昭说:“您正要以孝道治理天下,阮籍服丧却公然在您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荒漠之地。”司马昭说:“我们除了担忧嗣宗如此哀伤劳累,还能说什么呢?再说有苦痛而饮酒食肉,本来就不违丧礼。”此时,阮籍仍然吃喝不停,神色自若。
阮籍的邻家有一个美丽少妇,平日在酒垆旁卖酒。阮籍和王戎常在她家饮酒,有时醉了,就睡在少妇身旁。少妇的丈夫产生了疑心。但仔细观察,发现阮籍也没有别的意图。
阮籍虽狂放不羁,但处事非常谨慎,他常以奥晦深远的言辞与别人交谈,也从不对他人妄加评判。阮籍的“贤”不止于满腹经纶,还在于他能摆脱俗尘之累,卓尔不群。因为不计较世俗得失,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自由;因为不受教条规矩的桎梏,他活出了魏晋的潇洒风骨。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守住心灵虚静之地,在纷扰世事中自得其乐。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把荣誉、身世、财权、生死看得淡些轻些,我们就不会被外物束缚,从而达到精神超脱的境界。生活中,做人做事并不一定都要谋个成就、地位或者名利,对它们过于牵挂,反而会成为我们生活的累赘。
所以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先把自己投身到享受它们带来的充实中,然后再想回报或者酬劳,也许我们会忙碌,但忙碌也会很从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