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人是非乃大祸,索性寡言

论人是非乃大祸,索性寡言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弘一法师的好友眼中,弘一法师给人大多都是寡言君子的形象,很少发言,事事谨慎,不敢逾矩。因为在弘一大师看来,论人是非是中大灾祸,所以落实到自己身上,他便索性寡言。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弘一大师十分反感道听途说的人,一个人只有谨慎言行,不做是非的传播者,才谈得上修身悟道。

在弘一法师的好友眼中,弘一法师给人大多都是寡言君子的形象,很少发言,事事谨慎,不敢逾矩。因为在弘一大师看来,论人是非是中大灾祸,所以落实到自己身上,他便索性寡言。言多必失,为了“不失”,干脆少说。

所以弘一大师时常保持戒慎,不敢轻忽怠慢身边各种事情。自古以来,能够明哲保身的名士,多以戒慎和少言闻名。鬼谷子就曾言:“口可以吃饭喝水,不可以多话。”意思是遵守口德,不乱说话。古语也说:“凡是丧身亡家的人,因说话起祸的,占了十之八分。”

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自然而然便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而且,话多的时候难免会牵涉其他人和事。而又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语气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就难免会对你所说的话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从而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为什么人长两个耳朵一张嘴巴呢?就是为了多听少说。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弘一法师在世时喜欢对弟子们说的一句话便是“寡言”,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在面对诽谤时一定要保持应有的理智,学会装聋作哑,因为沉默才是最好的武器,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修行才算是到了一定境界。当时有一段时间,弘一法师就因为忙于应酬而被人冠之以“应酬的和尚”之名,但他并没有去辩解什么,而是一方面检讨自己,一方面对此保持了沉默。弘一法师的这种方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装聋作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也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面对沉默,很多攻击便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使攻击的对方使不上劲又无法发泄,最后只能怏怏而退。如果能够像一些禅师一样,说话时指东打西、牛头不对马嘴、不着边际,那更是对挑衅的最好反击方式。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凡事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道听途说是不可以的。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在佛家理念中,慎言是持戒的第一要义。弘一大师十分反感道听途说的人,一个人只有谨慎言行,不做是非的传播者,才谈得上修身悟道。

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证严法师也曾说:“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弘一法师也常劝导信徒要忌恶语,他说:“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言语上的恶劣是佛教的教义中所不容许的,弘一法师在著作中提到《华严经》,其中就将口出恶言当做是佛教中的第六大恶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在高兴状态下,容易轻许诺言;人在醉酒状态下,容易胡言乱语;人在愤怒状态下,容易恶语相加;人在忧郁状态下,容易出语消极;人在烦躁状态下,容易语无伦次……所以才有这样的古语: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

有人说得好:“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由此可见,言语谨慎、如履薄冰是十分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