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做过一首名为《上山》的诗,这首诗在胡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众所周知,将白话诗体从旧体诗中完全解放出来是胡适对中国诗歌革命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在《上山》以前的诗作中,胡适的诗歌虽然也使用了白话语体,但是并不纯粹,依然有旧体诗的影子。写作《上山》时,他彻底完成了从旧体诗到白话诗的蜕变。
胡适一直提倡白话文,希望自己的倡导得以实施。为了能够让改革白话文的清香遍布当时的社会,胡适苦心钻研新诗,这首《上山》就是最好的证明。胡适用那种“头也不回,汗也不揩”“努力往上跑”的“攀登”精神,为后世语言革命的成功奠定了一定基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想收获成功的巅峰的美景,必须要先付出攀爬的努力,不能有任何懈怠的执著与顽强,争取让每一滴汗水都为心中的顶点所滴洒。如此,才可换来成功的美景。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有些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惊人的成功,有些人却浑浑噩噩度过了这一生。之所以会有这种差距,就是因为有人为了心中高高耸立的目标流汗了,而有些人只沉迷在对成功的想象里,甚至不愿意为追求成功挪动自己臃肿的身躯。
如果这样的人不成功,成功的位置要留给谁呢?而未曾为梦想付出一滴汗水的人,又怎能奢望拿到灿烂的成功之桂冠呢?胡适聪慧过人,也是靠多少年孜孜不倦的苦读才学有所成的。生命巅峰上日出的奇美景观,永远只会留给那些勇于攀登、勇于付出的人欣赏。
穷苦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懦弱者会为此悲伤流涕、一蹶不振,永远在穷苦中受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折磨;勇敢者却敢于把穷苦当做磨刀石,磨砺出生命的锋芒。
胡适非常敬佩一位叫杨斯盛的实业家,专门为他写过一篇《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登载在《竞业旬报》上。
杨斯盛出生于上海浦东农村,自小家境贫寒,从小就没有父亲,靠叔叔一家抚养长大。杨斯盛13岁那年,婶婶卖掉了家里的一只老母鸡给他当做盘缠,来到上海。在上海滩,他在哥哥的介绍下到建筑工地学泥水匠。泥水匠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并学到了精湛的手艺。由于他为人诚实、干活出色,得到了英国人的赞赏,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成立了上海建筑史上第一家私营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以此为起点,他不断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享誉上海滩的营造商。
杨斯盛出身贫苦,却并不吝财,大力度支持教育事业,也是著名的慈善家。胡适对杨斯盛毫不吝惜赞美之辞:唉!这些脓包男子,哪里经得(穷苦)这块试金石的摩擦。只有我如今所说的“杨斯盛”先生,不震不惊,从容不迫地跳过了这个关头。
世上没有现成的成功盛宴,能真正享有这盛宴的人,都是曾经埋下奋斗的种子,并在随后的道路上风雨无阻地培育这种子的人。不要只看见他们的成功,看不见他们背后的付出。若你也想成功,请先尝试付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